建議/提案提出者: | 野筱竹 | 建議/提案號: | 32 | |
標題: | 關于加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引進,助力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傳統制造業面臨技術人才斷層,管理人才缺乏的困境,制約傳統制造業的長期發展。近年來政府大力引進創新性、“高精尖”人才,而這類人才引進政策在傳統制造業中適應性不強,人才“留不住”、“用不上”,建議加強各類“實干型”專業技術和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提供長期助力。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人社局 | 協辦: | 組織部 |
答復日期: | 2022-07-06 | |||
答復內容: | 野筱竹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引進,助力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區委區政府一貫重視人才工作,建立健全了以黨委總攬全局、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政府部門分類實施、用人單位為主體的工作機制,堅持人才投資優先保障,財政根據人才發展實際需要,優先足額安排人才專項資金。 一、政策舉措 2021年升級出臺了《關于加速建設人才高地 推動通州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委人才2號)。一是高質量引進人才,包括急需人才、青年人才、特殊人才,給予分類資助。二是系統性支持人才,包括扶持人才企業發展、助力技術水平提升、幫助培養本土人才。三是全方位保障人才,包括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夯實人才住房保障、落實人才生活津貼、強化人才關愛激勵等。鼓勵企業自主全職引進省外省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引進人才直接進入區“510英才計劃”評審技術答辯環節,入選后給予最高125萬元資助。鼓勵企業自主全職引進省外“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及相當層次獎項的高技能人才,給予用人單位最高10萬元獎勵。目前,區“510英才計劃”共資助高技能人才項目7個,區“312人才培養工程”共培育專業技術人才148名。為加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引進,助力傳統制造業發展,今年將從政策保障、深化培育等方面發力,提升企業引才效能。 對企業全職引進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高級技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的,在通州購買商品住宅自住的,給予25萬元的購房補貼。對企業全職引進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高級技師、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3年內根據實際在通州工作時間給予每月3000元的生活津貼。對具有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應往屆高等院校畢業生,將戶口遷入我區城鎮地區的,取消住房、就業等限制,零門檻落戶等等。區人社部門2019年制定出臺《南通市通州區高層次人才享受生活津貼和購房補貼實施細則(試行)》(通人社〔2019〕49號),2021年修訂《南通市通州區人才引進享受生活(綜合)津貼和購房補貼實施細則》為人才招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政策支持。五年共計發放人才生活津貼和購房補貼近1300萬元。 二、招引招收 鼓勵企業引才。構建市場化人才引育體系,著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大力引進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能人才,給予企業引才資助。高質量舉辦通州區高端產業與高層次人才項目合作洽談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邀請人才深入園區考察洽談。對接科技鎮長團到園區掛職,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推進校地校企合作,為人才交流合作牽線搭橋。 區人才服務中心深入推進“通籍英才歸雁計劃”;舉辦“高校處長通州行”、“人社局長進校園”、“通州籍學子看家鄉”、“高校畢業生雙選交流會”等系列活動;組織名優企業赴上海、東北、西北、河南、山東、安徽、湖南及省內高校開展校園招聘以及網絡招聘活動。五年共引進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近23000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占50.5%。 區就業服務中心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聚人才措施,加強與職業院校的校企、校地合作。分赴云南曲靖、宣威,貴州六盤水,山西運城,吉林省吉林市、四平市,湖南株洲,四川成都市郫都區、德陽市、遂寧市等地開展協作,多次組織江蘇恒科新材料、鴻圖、雄邦壓鑄、展華電子等多家規模企業外出招工,尋找專業技能型人才。通過搭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目前已為企業輸送用工近3000人,為通州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區人力資源市場自運營以來,緊跟“服務百企百日行動”開展要求,通州區人力資源網上注冊企業1083家,發布提供招聘崗位5100個,共發布崗位需求人數60172個,個人注冊用戶達2866人,庫存簡歷801份,成功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一共73場,吸引了1206家企業、2049名求職者前來參會。 三、專業技術人才 深化人才培育。進一步發揮區“510英才計劃”、區“312人才培養工程”在助推人才集聚、發揮人才效用中的牽引作用,為引進高技能人才提供政策激勵以及資金支持。助力專業技術 人才申報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科研項目資助,通過“人才+項目”“人才+課題”的形式,帶動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 區人社部門緊緊圍繞人才強區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培養造就行業急需緊缺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大、結構優、素質好、競爭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2021年度我區新增專技人才19158人,新增繼續教育人員29751人。截至2021年底,近五年我區專技人數累計84460人,位列全市第一。一是切實推進 “企業職稱服務直通車”建設,打通職稱服務最后“一公里”。為進一步推動我區企業專技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專技人才政策的宣傳,開展職稱政策宣講進工地活動,把職稱改革中的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論文以及專業工作能力和業績成果的最新要求送到一線專技人員手中,為專技人員答疑解惑,切實幫助基層一線專技人員理解政策、用好政策,為企業量身打造全方位專技人才服務。二是充分激發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活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21年底,我區職稱自主評審企業達到五家,企業自主評審23場次,參評人數3463人,位列全市第一。 四、技能人才 近年來,人社部門大力培養企業技能人才,扎實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通過“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推動線上培訓與線下技能實操相融合,使得職業技能培訓更靈活、高效。另外充分發揮好各類培訓主體的作用,不斷強化企業職工的崗前培訓、安全技能培訓、在崗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轉崗培訓、通用職業素質等綜合性培訓(含線上培訓和以工代訓)。2017—2021年,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60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數16652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2970人。 工考中心始終把握職業資格改革方向,認真學習研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有關政策,使技能等級認定工作更精準、更規范,更高效。主動對接企業,鼓勵有意愿的用人單位參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如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全省首次采用了在線備案和視頻評估的方式。推動企業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已有恒科新材料、新興機械制造、通達矽鋼、東源電器、南通四建、亞振家具、飛云家居、廣東鴻圖八家企業具備自主評價資格。我區“一二三四”工作法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做法在省人社官微進行了報道,獲部領導推薦。此外,工考中心與就業中心多次探討失業保險擴大支出政策,將技能提升培訓以“職工個人先交培訓費、獲證后申請補貼”的形式來實現。靈活的補貼政策激發了廣大在職職工學技能、考證書的積極性,至2021年年底,我區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預估補貼人數近8500人,撥付補貼資金共1463萬元,惠及459家企業。 五、管理人才 區人才服務中心近年來先后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廈門大學合作舉辦了6期“通州區企業家高級研修班”,全區規模企業共計309名高管參加了培訓,進一步提升我區民營企業家能力素質,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通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