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建議/提案提出者: 王恒鳳 建議/提案號: 16
標題: 關于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向農村傾斜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當前農村普遍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且比較嚴重,隨著新型農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隨著農村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勞動力的解放,閑暇之余,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滿足。將大部分時間給了“牌桌子”,給了“酒桌子”。曾經的以文會友少見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得以牌會“友”、以酒會“友”成了普遍現象。

建設方案:

1、增加鄉鎮圖書館、村級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的資金投入,完善硬件設備和書屋藏書,增加群眾愛看、喜看的藏書,建立電子閱覽室電影庫,幫助群眾獲得優秀且富含正能量的影片資源。將群眾從“牌桌”“酒桌”上請下來。

2、發揚優秀文化的帶動作用,為優秀文化提供展示的平臺,幫助具有傳統文化代表性的“通劇”、盆景藝術、武術、書法等傳統文化再次走進群眾視野,培養群眾的興趣,發揚傳統文化。

3、利用村村通、數字放映、有線電視等資源平臺放映優秀弘揚歷史、文化、黨史等優秀影片,幫助群眾銘記歷史。

4、出臺幫扶激勵政策,扶持民間老藝術團、文化大院等民間藝術團體,調動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帶動性。幫助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更好地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采用申請、撥付的方式減輕村級資金壓力,專人管理、策劃活動安排,積極調動和利用有限的公共資源,確保資金的持續性投入,多組織面廣、影響大的活動。

承辦單位: 主辦: 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協辦: 財政局
答復日期: 2022-06-30
答復內容:

王恒鳳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向農村傾斜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區公共文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鄉風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總要求,通過完善提升基層文化設施,繁榮基層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近幾年,鎮(街道)通過農民集中安置區拆遷新建、盤活學校等閑置資產改建、整合資產提升擴建等方式加強綜合文化站升級改造,先后新(擴)建劉橋、興仁、東社、先鋒、川姜、平潮、五接等綜合文化站。2020年,為全面提升我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按照“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有機制”五有標準牽頭推進38個示范“文化禮堂”的建設,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區政府通過競爭立項以獎代補,發放音響、電腦、電子閱讀機等,扶持推動鎮(村)文體廣場、文化大舞臺建設,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局通過多方聯動積極提升圖書館分館、星級農家書屋建設。通過豐富書屋資源,開展活動提升書屋人氣,延伸服務擴大書屋影響,農家書屋的作用發揮日益明顯,對推進鄉村文明,推進鄉村閱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去年底,文廣旅局對示范文化禮堂、優秀圖書館分館、星級韜奮書吧共獎勵近100萬元,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向基層傾斜。

二是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近年來,我區每年投入300多萬元的文化事業經費,持續實施“十百千萬”文化惠民工程。在準確把握群眾文化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切實提高文化產品適配度,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依托“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歡樂江海行”送戲下鄉(每年200場)、傳統戲曲進鄉村(每年100場)、“通州之夜”廣場文藝晚會、“古沙讀書節”、“古沙墨華”美術書法精品巡展、“金種子”送藝等品牌惠民活動,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定制式和預約服務,根據服務對象和服務人群的需要,提供和配送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帶動鎮、村文化惠民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

三是搭建“通州文廣旅電視云平臺”。2020年,我局進一步拓展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打造基于廣播電視網的跨網絡、跨終端的服務模式,與江蘇有線合作,利用有線電視互動平臺,積極搭建“通州文廣旅電視云平臺”,打造了電視文化館、電視圖書館、通劇院線、暢游通州、中國曲藝之鄉等專欄,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切實保障基層人民群眾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性和均等性。

四是強化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近年來,我局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專業、群文、業余和志愿者多重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展“金種子”送藝培訓活動,努力拓寬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養渠道。2020年,為緩解文化站專業人員缺失的發展困境,在區委、區政府的積極協調下,通過公開選調方式,從歌舞團遴選了6名同志充實到有關鎮(街道)文化崗位,進一步加強了基層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此外,政府通過競爭立項的方式,加大基層業余文藝團隊扶持培育力度,每年投入25萬元,通過“特色業余文藝團隊等級評定”獎勵扶持民間藝術團隊,為基層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人才支撐。

下一步,我局將通過進一步提升陣地建設、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打造藝術精品高地、激發優秀文化活力、強化組織保障等措施,努力提升我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