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關于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下半年工作打算的報告
來源: 通州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0-08-02 09:24 累計次數: 字體:[ ]

一、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在區委的堅強領導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習蘇州“三大法寶”、答好南通“發展四問”為精神內因,積極應對全球疫情沖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積極支持全面復工復產復市,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社會保持和諧穩定。1-6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11.1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4%;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7元。

(一)重點產業有效支撐,經濟基本盤趨穩回暖。工業經濟逐步回升。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73.6億元,規上工業應稅銷售降幅逐月收窄。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三大產業產值增長9.8%。高端紡織、新材料產業加快向產業中高端邁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7.1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到27.2%。麗智電子、藍絲羽家紡獲評省級智能車間。博沃汽車電子、圣夫島家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評定,新增“上云”企業200家。服務業經濟難中有進。房地產業拉動有力,完成服務業應稅銷售285.2億元,增長18.3%,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7.8%。6家省、市級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405億元,南通家紡城獲批市首家省級兩業融合產業集群試點。為生活性服務業科學紓困,實施消費券發放等34項拉動消費舉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持續收窄。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7萬畝。夏糧總產18萬噸。米油糧、豬肉、蔬菜等主副食品供給穩定。推進區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筑業量質齊升。完成施工產值607.4億元,增長2%。南通四建、通州建總等9家企業入圍“2019年度江蘇省建筑業百強企業”。

(二)有效投入持續擴大,平臺承載力不斷增強。項目招引取得成效。新簽約億元及千萬美元以上項目69個,其中10億元及1億美元以上重大項目19個。新注冊億元及千萬美元以上項目38個,總投資116億元。項目建設量質并舉。11個項目列入省、市級重大項目,京東物流全球航空貨運樞紐等5個項目開工建設。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1個,計劃總投資167.7億元。“新基建”加快推進,新(改)建5G基站311個,滬蘇通鐵路、錫通高速等重點路線實現5G網絡全覆蓋。要素保障不斷加強。供應成交各類建設用地3434畝,爭取點供土地2495畝,盤活存量用地1855畝。強化金融支撐,制造業貸款余額145.8億元。推廣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綠色通道”,助企融資18.6億元。“技改貸”“蘇科貸”共計放貸1.3億元。

(三)創新改革步伐堅定,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蓄。創新動能不斷增強。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7.7億元,增長8%。南通高新區推動“雙創”工作獲省政府辦公廳發文表彰。沃太能源獲評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項目。華存電子申報省工業和信息化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深化產學研精度合作。加快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進入省“雙創計劃”答辯環節項目15個,入選市“江海英才計劃”項目25個,新增專業技術人才5474人。綜合改革持續深入。深化“放管服”改革,賦權南通高新區市級審批事項11項。推進“一件事”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提升國企改革成效。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貸款和“政經分離”改革試點工作。對外開放迎難而上。政策利好密集釋放,創新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和跨境電商扶持政策,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02.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獲評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市場活力不斷釋放。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不見面”“非接觸”線上政務服務,開展無照及異地經營專項整治,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免減緩返”政策高效落地,退付已征社保經費5374萬元,減免各類房租、電費8772萬元,發放穩崗返還補貼1552萬元,兌現企業扶持資金超9000萬元。主動為企業紓困解難,開展“百人萬企”調研、“服務暖千企、攜手促發展”等活動,18家民營企業獲評市“優秀民企”。

(四)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啟動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規劃編制,初步劃定城市核心發展區開發邊界。高新區環境提升、師范橋及周邊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推進“綠滿通州”工程,實施苗木移植綠化施工6.4萬平方米。實施“治八亂”“五強化”行動,規范市容秩序。鄉村振興有力推進。推進新一輪鎮村布局規劃及實用性村莊規劃修編。全域開展“三清四整”村莊清潔行動,大力實施“兩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改建農村戶廁超1萬座,疏浚河道土方量100萬方。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開展“點對點”掛鉤服務,搭建助農惠農直播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開辟嶄新“線上通道”。交通優勢日益凸顯。滬蘇通鐵路正式通車,北沿江高鐵、G40高速擴建、江海大道東延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區域交通樞紐優勢加速形成。扎實開展交通民生工程,推進“四好”農路示范鎮創建,實施150公里鄉村道路安全防護提升工程。生態環境持續優化。PM2.5濃度下降9.6%,空氣優良天數比例(AQI)79.1%,12個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穩定。污染防治攻堅有力推進,開展新一輪“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推進化工行業專項整治,關閉、轉產化工生產企業5家。落實長江大保護突出問題整改。

(五)社會民生持續改善,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脫貧攻堅取得實效。精準扶貧有效開展,為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購買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商業保險,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強村加油站項目加快推進。城鎮新增就業525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6%。民生領域保障有力。落實為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持續提高。實行醫保減半征收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98.2萬人。各類救助保障及時到位,發放社會救助金超億元。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實事項目有序推進,自然災害民生保險項目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運鹽河學校等教育重點工程加快建設,5所學校通過市新優質學校驗收。中創區醫學中心綜合醫院建設正式啟動,區公立醫院建設序時推進。文廣旅云平臺和應急廣播體系加速建設。新增13所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社會治理不斷加強。常態化開展新冠肺炎疫情精準防控。縱深推進“掃黑除惡”,落實中央“六清”要求。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掌上平臺,完善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信訪矛盾化解“百日攻堅”行動取得成效。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和化工、油氣管道等重點行業監管,全區安全形勢穩定。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我們砥礪奮進、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逐步趨穩向好。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受全球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劇增,經濟增長不及預期,提振潛在增長水平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產業項目體量偏小、數量偏少,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還需進一步增強;中小微企業運行困難凸顯,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就業壓力顯著加大,民生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我們將在下半年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

二、下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工作措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南通經濟總量邁上萬億級新臺階的突破之年。我區既面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機遇,也面臨疫情沖擊下經濟逆全球化的挑戰。下半年,我們將緊緊圍繞區委工作部署,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加快“產業腹地、創新智谷、城市綠洲、幸福家園”建設,抓住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的核心關切,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直面挑戰,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突出規劃引領。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聚焦重點載體、行業和企業,謀劃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做強先進制造業。以行業龍頭為引領,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實施大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引導企業深耕主業,新增規上企業100家、應稅銷售超20億元以上企業3家。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推進智能化技術改造,新增省、市級智能車間5家。支持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產業發展,培育省、市級融合創新試點示范企業10家,創成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家。推進企業上市掛牌,新增IPO報會企業3家。做優現代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科技服務、供應鏈管理、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新增規上企業45家。提升省、市級服務業集聚區和樓宇經濟發展水平。豐富消費服務功能,促進消費增長。推動旅游品牌提檔升級,力爭途居房車露營地成為國家級自駕游基地。做精現代農業。推進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新建高標準農田2.1萬畝,實施高標準農田提標0.5萬畝;新增“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2個;新認證綠色品牌、有機品牌各3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個。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緊抓“兩新一重”建設機遇,加快新技術、新業態集成應用,引導和鼓勵企業拓市場、提資質、創品牌。施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

(二)聚焦擴大投資,集中力量猛攻重大項目。千方百計引項目。圍繞延伸產業鏈、培育大稅源,聚焦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推進精準化、專業化、市場化招商,新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35個。全力以赴推項目。鎖定“大項目突破年”目標,推動總投資超700億元的20個重大產業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快達產。突出支撐性和關鍵性重特大項目,力促恒力三期、京東物流全球航空貨運樞紐等百億級項目加快建設,崇達半導體、安博物流等項目如期開工,四方節能、展華電子等項目竣工投產。持之以恒強平臺。南通高新區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園和汽車零部件示范基地建設,加快金沙灣新區建設步伐;五接鎮打造國際先進紡織新材料基地,在保護開沙島原生態、推動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的基礎上,堅持科學適度開發,做優做美濱江城市客廳;南通家紡城以協同發展為導向,推動家紡產業營銷模式創新和品牌培塑,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建設產城高度融合的家紡新城;石港鎮推進產業項目集聚,提高經濟總量貢獻率;空港產業園拉長增粗空港特色產業鏈,穩步提升跨境電商水平;平潮鎮積極發展物流、商貿等業態,完善學校、醫院等功能布局,打造南通城市副中心。

(三)聚焦創新驅動,著力培育壯大發展動能。培育創新主體。多層次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35家,實現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2個。拓展創新成果。大力培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5件,新注冊商標2000件,獲評中國馳名商標1件。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新增省、市質量獎2項,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團體標準10項。營造創新氛圍。實施“510英才計劃”,新增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60個,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名。推動“科技+金融”服務,放大“蘇科貸”激勵效應。

(四)聚焦重點改革,充分激發發展活力動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更大力度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深化線上“一網通辦”和線下“一門受理”,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確保高新區和鄉鎮賦權事項應放盡放。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完成鎮級國企資產整合,提升國有企業信用評級。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做好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貸款“政經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新增土地流轉2.6萬畝。提升開發開放水平。落實對外貿易扶持政策,促進外資外貿增長。打造多樣化、高效率出口通道,推進跨境電商發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優化對外投資結構和海外布局,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入對接上海、蘇南地區,做好資源利用、平臺共享,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完善事項清單,簡化辦事程序。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各類成本20億元。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推行“信保貸”業務,擴大民營企業政策受惠面。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五)聚焦城鄉統籌,著力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推進江海大道東延快速化、金沙灣大橋和石江公路北段改擴建;做好G40高速擴建、北沿江高鐵等省市交通重點工程服務保障;加強226省道通州段、洋騎線和南通繞城高速對接服務;圍繞新機場選址,加強交通路網、設施銜接。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333”行動、揚塵“654”專項整治等工程,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推進“智慧通州”建設,新(改)建5G基站775個。優化金沙街道產業布局,建設“都市工業園區”,引導城市建設由空間擴張向產業開發和生活品質提升。深入開展各領域文明創建活動,建設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戶廁改造4.5萬座,建成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7個,農村公路提檔升級24公里。推進存欄5萬頭現代化規模生豬養殖場建設。建成美麗宜居鄉村26個。開展“百企聯百村”行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大涉農項目、資金、資源盤活開發力度,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銷號。持續推進化工行業專項整治,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3%,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及以上比例達7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強化危險廢物日常監管。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六)聚焦民生福祉,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社會保障體系。保基本民生,切實辦好民生實事項目。推進富民增收工作,確保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保居民就業,落實富民創業擔保貸款新政,新增城鎮就業8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000人。強化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落實“陽光安置”,加快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規范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確保“十三五”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達標。優化教育集團和教育聯盟運行機制,確保運鹽河學校按時投用。推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區中醫院異地遷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羽毛球和省級幼兒體操、籃球特色園創建。著力穩房價,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啟用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充分發揮指揮調度“一中心”、社會治理“一網格”、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的架構優勢,加快形成智慧靈敏、扁平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通訊網絡詐騙、“食藥環”“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深化“雪亮工程”建設,全面增強應急能力,持續優化治安環境。推進信訪矛盾源頭化解,實施“人民滿意窗口”建設質量提升工程,確保法治政府如期建成。有效防控金融等領域重大風險,實現非法集資存量高風險機構“三降一無”。織密織牢公共安全防護網,持續開展危化品、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開展“百團進萬企”安全生產學習宣講,全面壓降各類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