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14236233/2025-01422 | 分類: |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宏觀經濟 通知 | ||
發布機構: | 通州區人民政府 | 文號: | 通政發〔2025〕5號 | ||
成文日期: | 2025-03-07 | 發布日期: | 2025-03-07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稱: | 區政府關于印發通州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工作方案的通知 |
索引號: | 014236233/2025-01422 | ||||
分類: |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宏觀經濟 通知 | ||||
發布機構: | 通州區人民政府 | ||||
文號: | 通政發〔2025〕5號 | ||||
成文日期: | 2025-03-07 | ||||
發布日期: | 2025-03-07 | ||||
有效性: | 有效 | ||||
名稱: | 區政府關于印發通州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工作方案的通知 |
南通高新區管委會,各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區各委辦局,區各直屬單位:
《通州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工作方案》已經區人民政府第51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政府
2025年3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通州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工作方案
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把握未來產業發展主導權,構建通州產業競爭新優勢,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蘇政發〔2023〕104號)、《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實施意見的通知》(通政發〔2024〕23號),結合通州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為契機,寬領域融入蘇南、深層次對接上海,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立足通州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把握產業科技創新前沿,探索布局五大未來產業,重點聚焦五個細分領域,超前謀劃一批前沿未來產業,著力推動規模壯大、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要素支持、區域協同,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通州產業含金量、含綠量和辨識度,為全市打造長三角未來產業創新高地貢獻通州力量。
二、奮斗目標
(一)規模效應顯著增強。未來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招引未來產業項目50個以上,引育未來產業關聯高層次人才100名以上,形成百億級未來產業集群1-2個,有力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科技實力強勁躍升。新認定未來產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入圍省瞪羚企業5家以上,培育(潛在)獨角獸企業2家以上,攻克未來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5-10項,全區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全面增強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驅動力。
(三)綠色發展成效凸顯。未來產業單位產值能耗明顯低于全區工業行業平均水平,行業碳排放強度有效降低,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家以上,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成效顯著。
(四)要素保障科學有力。引育未來產業方向股權投資基金1支以上,基金認繳規模超5億元。創建未來技術典型應用場景5-10個,引建市場化運作的科創平臺3家以上,構建“全要素+多場景+優服務”的產業生態。
(五)區域協同開放拓展。深度參與共建長三角產業創新平臺1-2個、特色園區專業化科創載體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新增招引落地來自長江口地區未來產業項目20個以上,加強海內外合作,全方位提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
三、發展重點
依托我區電子元器件、半導體、儲能、新材料、智能裝備等8條重點產業鏈發展基礎優勢,重點布局未來空天、未來裝備、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通信等五大未來產業方向,瞄準低空經濟、新型裝備、新型儲能、新一代半導體、人工智能等五個細分領域,同步超前謀劃儲備一批前沿未來產業,加快構建形成“5+5+N”未來產業體系。
(一)布局五大未來產業
1.未來空天。重點布局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航天器制造和地面系統設備等領域,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方面發展低空飛行器、動力系統、機載設備及零部件、基礎材料,航天器制造和地面系統設備方面發展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以及電源系統、任務載荷等關鍵部組件。
2.未來裝備。重點布局高端精密裝備、機器人、深遠海裝備等領域,高端精密裝備方面發展精密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新型傳感器、增材制造(3D打印)等,機器人方面發展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機器人伺服驅動系統等,深遠海裝備方面發展深海探測采礦設備、海上風電設備、智能船舶等及其核心零部件。
3.未來能源。重點布局新能源(太陽能、氫能等)高端制造及新型儲能等領域,氫能方面引進電解水制氫、氫氣循環泵、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新型儲能方面聚焦電池本質安全技術、智能調控技術等方向,開展百兆級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高效率先進電化學儲能材料技術研發。
4.未來材料。重點布局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新一代半導體等領域,化工新材料方面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納米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金屬新材料方面發展高端鋁鎂合金、精密不銹鋼、金屬復合材料,布局高熵合金、液態金屬等;新一代半導體方面發展以碳化硅、氮化鎵為主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同時布局氧化鎵、金剛石等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
5.未來通信。重點布局5G-A、6G、衛星通信、光通信等領域,發展通信網絡設備、智能終端設備、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云計算網絡。積極拓展應用場景落地,支持全息通信、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擴展現實(XR)等沉浸式技術大規模應用;支持遠程設備操控、智能生產調度、工業機器人協同等應用;構建數字孿生城市,支持城市智能管理、資源調配、環境監測、公共安全等應用。
(二)聚焦五個細分領域
1.低空經濟。依托區內電子元器件重點企業串聯上下游,聚合高??蒲性核鶇f同建設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依托低空經濟產業和技術研究院,聚焦發展飛行器基礎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以及動力系統、機載系統、飛控系統,延伸拓展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VTOL)整機研發制造;加快建設低空智能信息網絡、低空飛行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探索發展物流運輸、短途客運、農業生產等多元應用場景,推進有人機和無人機融合飛行。
2.新型裝備。依托區內智能裝備重點企業串聯上下游,聚焦發展節能環保、工業自動化及儀器儀表智能化、物流倉儲裝備產業。以爭創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為抓手,建立省、市首臺(套)重大裝備梯度培育體系。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聚焦高精度減速器、高端伺服系統、高性能控制器等領域,提高關鍵零部件性能及可靠性,積極探索工業機器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應用。加強深遠海裝備領域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3.新型儲能。依托區內儲能重點企業串聯上下游,開展固態、半固態電池技術研發、實裝驗證和批量生產;積極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接,爭取液流電池在電解液配方、電極材料創新、電池系統集成等關鍵領域突破,以及鈉、鎂、鋅等高安全電池研發及孵化驗證。聚焦推進“數智化”微電網和虛擬電廠建設,促進新能源與負荷、儲能聚合調控。支持重點企業建設儲能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發中心等,吸引儲能行業頭部企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優質項目,推動儲能產業鏈實現整體質態躍遷。
4.新一代半導體。依托區內半導體重點企業串聯上下游,聚焦國產替代,在碳化硅涂層石墨基座、碳化硅襯底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在設計、設備、封測等環節實現突破。發揮上海交大南通先進技術研究院產學研合作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對接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聯盟,在南通高新區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其碳化硅襯底、外延等領域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項目,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培育全產業鏈生態圈。
5.人工智能。依托區內集成電路重點企業串聯上下游,聚焦適配新一代人工智能,積極發展滿足混合 AI 技術,具備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新型電子元器件,并加快向傳感器制造領域延伸。依托華為南通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基地等積極布局算力網絡,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發展無人駕駛裝備,重點突破人工智能環境感知、決策規劃、運動控制等技術,加快推進智慧家紡、智慧物流等場景示范應用。聚焦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農林、智慧城市等行業創新場景,布局支撐多任務復雜場景的“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業應用。
(三)超前謀劃一批前沿未來產業
立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堅持科技創新為動力、應用場景為牽引,以前瞻性思維加強人才、項目、技術引培。鼓勵引導產業平臺、基金投早投小,寬領域多層次支持各類細分賽道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全面加速前沿未來產業發展,搶占科技與經濟變革先機,謀劃儲備量子通訊、腦機對接、元宇宙等N個前沿未來產業。
四、推進舉措
(一)完善未來產業培育體系。圍繞“5+5+N”未來產業體系構建,深化研究細分賽道突破路徑,聚焦引培破局,加快人才項目、科創項目招引,吸引上下游企業和機構集聚,分領域、分梯次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企業,構建“技術—產品—場景—業態”體系。
(二)強化應用場景建設牽引。立足8條重點產業鏈基礎優勢,著力開發前沿技術場景,依托國家智能工廠創建,打造特色化標桿示范場景,支持企業建設覆蓋研究開發、中試驗證等環節的早期試驗應用,積極拓展下游市場,形成新產品(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
(三)加強重大創新載體建設。以南通高新區、平潮科技創新區為主陣地,依托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產業園等載體,發揮江海智匯園等孵化平臺作用,加快打造華為南通數字經濟創新協同基地,構建并完善產業創新平臺體系。
(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工程,鼓勵骨干企業建設更高層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應用基礎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國產化水平。
(五)促進科技創新要素集聚。發揮人才政策體系效應,抓好高技術人才引培,健全人才評價體系,加大對重點領域人才支持力度。調動各類金融主體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創新融資方式和服務模式。支持建設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建設專業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成立行業標準組織和產業聯盟,主導和參與新質行業標準制訂。
(六)深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加強長三角區域對接合作,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合作聯動和創新資源配置,聯合攻關“卡脖子”技術,培育跨區域未來產業集群。依托“科創飛地”,完善區域性交流機制和平臺,推動創新資源集聚,構建協同創新發展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發揮區戰略新興產業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作用,堅持黨建引領,統籌發改、科技、招商、財政、金融部門及區屬國有公司等多方力量,強化未來產業發展頂層設計,落實各成員單位責任分工。明確未來產業發展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清單,推進重大問題研究、決策和重點工作部署,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二)加強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具有通州特色專項產業政策,引導未來產業在本地長效發展。依托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南通創新發展基金、區市場化引導基金等省市區三級產業基金引導與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投資體系。用好用足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在人才、土地、能耗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確保未來產業發展不受要素制約,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三)明確部門職責。區發展改革委負責牽頭研究未來產業細分賽道突破路徑,統籌協調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做好產業培育扶持和企業服務管理。區人才辦負責未來產業方向人才項目和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工作。區科技局負責科創項目招引、科創載體平臺建設,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區商務局負責牽頭推進未來產業項目招引。區數據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交通運輸局,通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部門各司其職,共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業支持體系。
(四)優化監督評估。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監督評估機制,定期對產業發展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及時掌握發展動態,確保責任落實到人、任務到崗、措施到位。探索長周期考核和監管模式,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對招引的重要人才、重大項目和載體平臺進行專項評估,精準配置資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