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當前位置: 首頁 / 要聞動態 / 熱點關注

八鏈競舞挑大梁 產創協同向新進 通州產創高地這樣“打頭陣”

發布時間: 2025-04-08 10:11:41
信息來源: 通州日報
【字體:

高端家紡、電子元器件、智能裝備等8條產業鏈,是南通市通州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去年貢獻全區超七成工業產值。陽春三月,走進通州園區企業,八鏈共舞、集群向“新”勢頭更勁——沃太能源低碳智慧園區平臺項目入選省數字社會重大場景培育名單,為儲能產業植入“數字芯片”;紡知云公司攜手華為搭建AI平臺,實現家紡設計產業進一步降本增效……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產創高地必須打頭陣、挑大梁?!蹦贤ㄊ形N?、通州區委書記、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建華表示,坐擁南通唯一國家級高新區,通州將以制造業“厚家底”,挺起新型工業化“硬支撐”,全面融入長三角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十五五”開局之年經濟總量邁上兩千億新臺階。

強鏈壯群,

挺進規上“千企方陣”

南通高新區一處標準廠房內,江蘇磁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試產線設備即將進場。公司創始人黃振手握高溫超導電機10項中國發明專利、1項美國發明專利。海上高溫超導風力發電機核心部件量產后,企業有望成為海上風電領域新“鏈主”。

“打造產業創新高地”是通州一以貫之的追求。從培育裝備制造、金屬壓鑄等硬核制造業“起家”,到集聚“一主一新一智”(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智能裝備)產業,通州始終堅持制造強區、項目為王,圍繞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南通打造現代工業名城的“排頭兵”。

一個“鏈主”就能新拓一條新質生產力賽道。江海電容器以產業聯盟形式,先后吸引55家上下游企業集群落戶,推動通州電子元器件產業強鏈壯群,入選省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名單。高端家紡有水星家紡;電子元器件產業有江海電容器、海星電子、安費諾;智能裝備產業有江蘇宏德、四方科技;儲能產業有沃太新能源;光伏產業有璉升科技、中辰昊;半導體產業有中科儀、展華電子、深南電路……截至目前,通州區25家“鏈主”企業牽引8條重點產業鏈,全區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2%、全市第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近千家。

“以‘鏈式思維’優服務,推動產業向‘新’蝶變。”通州區區長吳瑕介紹,通州出臺《重點產業鏈掛鉤聯系機制實施方案》,區領導和部門(板塊)分別掛鉤8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聚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高辨識度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集群向新,

“車間主任可以是機器人”

0.3秒,一張電池片就“走”下產線。在中辰昊智能裝備(江蘇)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百米長生產線上不見任何人的身影。公司研發總監薛茂東介紹,自主研發的“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片全自動絲網印刷生產線”,歷經兩次迭代,產品產能、良率、能耗等核心指標領跑全行業。投產僅一年多,企業營收突破7億元。

產創融合“打頭陣”,通州區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山口精工十年磨一劍,從原料、研磨、裝配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研發出世界領先的特微型軸承;圓周率研發交付的ATE 0.26mm Pitch測試載板技術位列世界前三;威斯派爾成為全國第一家AMB覆銅陶瓷基板全流程生產廠商……一大批科技企業集群向新,勇挑大梁,成為“打頭陣”的“急先鋒”。

“今后車間主任可以是機器人!”位于川姜鎮的藍絲羽家紡公司董事長俞建輝告訴記者,通過數據分析建模、生產流程再造,智能車間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生產資源能耗降低36%,成品入庫合格率提高至99.6%,實現傳統家紡向高端智能家紡轉型。目前,已與“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聯手,打造適用于家紡生產環節的具身機器人,協力打通制約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堵點卡點。

創新“底座”越堅實,產業“地標”越拔高。去年,通州區5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象嶼海洋裝備入選國家級5G工廠,4家企業入圍省潛在獨角獸企業,新認定“智改數轉網聯”項目353個、省星級上云企業302家。

攬才聚智,

書寫產創協同“雙城記”

身為磁擎科技CEO,黃振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今年,他將產品核心部件硅鋼片的測試,交由通州本土制造企業通達動力負責,更加頻繁地往返于滬通兩地間。

在高校資源密集地研發,結合本地產創優勢產業化,這樣的產創協同“雙城記”精彩起筆,漸入佳境。目前,通州在上海、西安、武漢建成3個“科創飛地”。其中,西安創新港已成功孵化8個科創項目,均已落戶南通高新區,一張覆蓋全國的“離岸創新網絡”實質性運轉。

走出去“鏈”科創資源,請進來“搭”平臺載體,通州產創融合“好戲連臺”:牽手華為規劃建設長三角首個200PFLOPS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為“人工智能+制造”提供底層支撐;與上海嘉定工業區、浦東新區高橋鎮建立共建協作機制;與上海交大共建南通先進技術研究院;南通高新區等3個板塊與接力空間孵化器等3家上??苿撦d體對接,共建“滬通科創園區協同創新聯盟”,跨江融合層次更深、水平更高、領域更寬。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通州區廣聚“第一資源”澎湃向新動能。得益于清華、北航等高校人才支持,海泰光電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四方科技引進專家博士,從一家鄉鎮企業做到上市;納琳威用700萬元年薪把人才拖家帶口挖來……圍繞半導體材料及裝備、金屬鑄軋材料、智能裝備等產業鏈,通州已建成26家博士后工作站,出臺“百博匯通”計劃,力爭3年內引育超百名博士扎根創新鏈、賦能產業鏈。

招人才就是招項目,抓人才就是抓未來。今年以來,通州創新“未落地先評審”機制,取消“注冊”“驗資”“社?!钡热瞬彭椖可陥笤u審條條框框,提前“鎖定”人才項目。全年確保新引進高層次人才60名以上、科創項目150個以上。

(注:本文4月6日刊登于《新華日報》頭版頭條)

(責任編輯:葛丁丹)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累計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