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通州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總體呈現“U”的走勢,九大行業營業收入累計增速“六升三降”,高技術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有較好增勢,但也存在部分行業走勢低迷,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等問題。
一、整體運行情況
1.營業收入增速呈“U”型走勢。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下同)增長9.3%,其中,規模以上服務業重點行業、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14.5%、17.5%。從增速走勢看,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呈“U”型趨勢:一季度最高但逐月回落,二季度末時達到低谷,三、四季度緩慢回升。
2.行業運行呈“六升三降”。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9大行業營業收入呈現出“六升三降”的運行態勢。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除房地產開發外),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6.0%、46.2%、8.3%、10.1%、12.0%、4.6%;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下降7.7%、22.4%和24.5%。
3.新增企業拉動作用明顯。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共新增32家單位,其中月度新增19家,年度新增13家。從拉動作用看,19家月度新增企業合計拉動全年營業收入增速7.7個百分點,拉動重點行業增速19.2個百分點;從新增體量看,32家新增單位戶均營業收入3454.1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倍。
2024年規模以上服務業新增納統情況
4.服務業派生產業情況。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單位、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3.4%、29.0%、11.2%,分別比上年提高26.7、14.4、2.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生活性服務業下降5.0%,比上年回落10.4個百分點。
二、行業運行亮點
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位增長。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46.2%,比上年提高38.9個百分點,實現年度間高位增長,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68.9%,分別拉動規模以上服務業、規模以上服務業重點行業營業收入增速4.1、10.3個百分點。
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運行態勢良好。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2.0%,高于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2.7個百分點,應付職工薪酬、研發費用、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4.8%、53.3%、361.4%,營業成本下降0.5%,行業健康運行。
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1%,比上年提高6.4個百分點。今年以來,該行業營業收入累計增速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全年月度“入規”10家企業,占全區月度新增企業數量的52.6%,拉動該行業營業收入增速11.4個百分點。
三、存在問題
1.各板塊間發展不均衡。從在庫數量看,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數量最多的板塊為高新區52家,數量最少的板塊僅有3家,數量差距明顯;從在庫體量看,高新區、興東街道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70.9%,體量最小的板塊僅占全區0.1%,體量差距大;從累計增速看,2024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增速最高的板塊比最低的高62.3個百分點,增速差距大。
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持續低迷。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下降24.5%,比上年回落83.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上年新增單位質量不高,發展后勁不足,在2023年的新增單位中,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僅占9.1%,其中有4家降幅超過90%,負增長的新增單位合計拖累行業營業收入增速30.2個百分點,亟需培養一批高質量新增企業,扭轉低迷態勢。
3.企業經營成本負擔加重。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成本增長9.7%,比上年提高6.8個百分點,成本增長速度超過了營業收入增速。同時,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期末用工人數下降5.9%,但是應付職工薪酬增長14.3%,反映出全區服務業企業用工成本上升,是制約全區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
四、對策建議
1.培育新增量,持續推動納統工作。各主管部門應繼續重視服務業企業引進及納統工作,形成納統合力。同時,主管部門還要關注新增企業的后續成長,加強規模以上服務業在統企業扶持引導,增強其發展后勁,確保新增企業帶來的增長點具有可持續性的。
2.強化行業政策引領,優化營商環境。行業主管部門要主動關注行業新動向,積極借鑒其他地區先進做法,及時制定適宜通州發展的惠企政策。加大對企業在稅收、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撐力度,特別是財稅政策扶持、金融信貸支持。同時要強化政策執行,深入貫徹落實各項惠企政策,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提高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和獲得感,將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3.多處著力助企業降本增效。做好基礎設施保障,建立相關產業企業信息溝通渠道,依托通州產業特色,繼續壯大園區建設,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針對企業招工難、用工成本高的問題,繼續完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引進機制,探索建立政企合作的大學生人才庫,向有意向的企業派遣所需人才,費用由政府、企業共同承擔,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用工需求,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撰稿:秦 碩
核稿:張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