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發改委供稿 2023年,區發改委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獲評市項目建設先進集體,市縣(市、區)人防工作先進單位,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機關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抓基礎、建體系、樹品牌,在“鞏固”上下功夫,在“創新”上尋思路,致力推動發展改革和黨建工作同頻共振。學思踐悟強信念。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持續辦好“發改講壇”,不斷深化“發改青年說”,2023年組織“疾風揚勁帆,青春敢擔當”等大討論4次,開展“雛鷹賦能·研學拓新”“建言獻策聚共識 凝心聚力促發展”等集體活動8次。強基固本筑堡壘。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在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等剛性要求的基礎上,開展“黨建帶團建、燃動五月天”“黨建引領聚合力,共抓長江大保護”等特色鮮明的主題黨日活動。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文明城市創建等“雙報到·通通在”志愿服務9次。實干擔當樹形象。堅持以學促干,開展 “四敢爭先 一線建功”活動,制定“書記項目”14條,融合“敢為善為,我來辦,馬上辦”服務品牌一體推進,其中“惠企政策直達企業行”項目,以青年黨員宣講團、職能科室青年骨干為主力,通過“走基層、入企業”“企業吹哨我來報到”等活動載體,實現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精準落地。
創新轉型提升發展質效。堅持以“智改數轉網聯”工作為抓手,著力推動企業“用智用數賦能”,促進傳統產業全鏈條轉型升級,2023年全區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729個,其中智能化技改項目215個,企業上云項目近162個,創成省級及以上標桿11個。堅持目標導向。落實省、市、區“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將“智改數轉網聯”工作納入區級高質量考核體系,落實“一把手”親自抓工程,圍繞“到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的目標,以九大行動助力企業打造“智改數轉網聯”“導航儀”。堅持需求導向。建立企業梯度培育庫,分批次為495家需求企業制訂“一企一策”轉改方案。組織專題培訓、企業家沙龍、案例分享等特色活動10場,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強化要素保障。組建政策宣講小分隊,分片區線上、線下多渠道宣貫,讓更多企業知曉、熟悉、享受政策,在上級獎補的基礎上,區級財政每年同步配套1500萬元,用于支持企業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提升。堅持分類施策。支持“鏈主”企業、重點企業打造轉改標桿,金太陽創成全國首個可信數據空間試點,通達矽鋼獲評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恒科新材料獲評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優秀場景,百威啤酒獲評國家綠色工廠。推動支持中小企業“輕量化”轉改,新增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20家、省星級上云企業81家、省智能工廠(車間)6家,創歷年新高。
項目建設推動有效增長。堅持“項目為王”理念,著力構建戰略布局合理、產業鏈條靠前、創新迭代活躍、區域發展協調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向高質量跨越發展。緊扣重點,項目推進扎實有效。2023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7個,完成投資81.6億元,其中,新開工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7個,完成投資額66.9億元。列入省市級重大項目26個,其中省級重大項目3個。聚焦要素保障,加強服務管理研究。加強產業項目建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優化《通州區產業項目質量綜合評估辦法》,提高落戶項目質量和集聚水平,鋆鼎風電設備、高晟新能源發電設備等56個項目通過評審;推行“拿地即開工”,全區通過“拿地即開工”項目38個;實行專人專項對接溝通工作,加強與省相關處室對接,恒科三期、深南三期、康輝新材料、康源電路等11個重大項目的能評獲省批復。優化項目載體,加快二級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金沙街道、石港鎮、平潮鎮3個二級載體平臺,解決通州產業發展存在的平臺單一、格局偏小,發展活力不強、參與不足,產業梯度差別化不大等現實問題,確保好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壯大產業集聚新優勢。
民生實事強化為民服務。2023年,經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票決,共產生10個民生實事項目。老小區改造,讓老百姓住有所安。對佳苑西區、星源城、惠民花苑、明富佳苑東區、金和小區部分、老銀河公寓等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共涉及38棟住宅樓,居民1342戶,建筑面積13.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280萬元,按照“綜合改一次”的要求,即“居住條件一次性改善、配套設施一次性升級、景觀環境一次性改觀、管理水平一次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探索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通州之路”。村衛生室提升,讓老百姓病有所醫。為全區196家村衛生室更新電腦、打印機和增配基本醫療等設備,對有瓷磚剝脫、門窗損壞、房頂漏雨、墻面霉變等情況的175家村衛生室,進行維修及標識標牌更新,有效改善了村衛生室服務條件與就醫環境,切實增強了廣大村民的就醫獲得感和安全感。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守住光明,照亮未來。全區51家驗光配鏡機構通過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服務認證,為全區少年兒童每年提供兩次校外免費視力篩查。全年獲證機構共計完成192916人次的視力篩查服務,篩查人數較2022年上升184%,入校篩查人數也上升了351%,較好地解決了偏遠鄉鎮及留守兒童不能及時進行視力篩查的問題。
營商環境護航民營經濟發展。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有效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60條落地落實。系統改革政務提速。深化“前延+拿地即開工”服務模式,助力中泰、肆葉等9個億元以上項目實現多證齊發,25宗工業項目地塊實現“交地即發證”。率先在全省制定“多測合一”地方標準,開發信息平臺,實現“一次委托、統一測繪、成果共享”。精準監管法治提效。探索重點企業執法司法“白名單”制度,全國首創“涉訴雙免保”機制,為“白名單”企業免于保全8000余萬元,免于擔保3.62億元。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監管,實現“分級分類精準查、內部整合一起查、部門聯動一次查”,減少對市場主體的打擾。今年實施“免罰輕罰”1300余次,減免金額6800余萬元,涉企檢查頻次同比降低30%。涉企保障服務提優。深化“惠企通”平臺應用,發放“免申即享”資金4000余萬元,惠及600余家企業。推廣“同城貨多多”應用,971家企業完成注冊應用。常態化開展“服務企業大走訪”活動,解決企業服務熱線、訴求直達平臺、發改委企業聯系微信群等線上線下訴求225條。每季度開展信用修復助企專項行動,全年累計幫助300余家市場主體修復信用。今年,區發改委將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持續擦亮“萬事好通、周到有解”通州營商環境服務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