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堅持穩中求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發展態勢總體趨好。預計(下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2億元,增長12%。完成財政總收入145.2億元,增長1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億元,增長16.3%;固定資產投資428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億元,增長12.4%;外貿進出口總額28.6億美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20元,分別增長10.5%和11.6%。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全市第一。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現代紡織注重品牌打造,大力發展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船舶海工注重技術研發,推動強強聯合,加快向新型船品轉型。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實現產值38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3.3個百分點。建筑業加快向綠色智能方向發展,施工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現代服務業五大業態加快培育,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新增高效農業7.8萬畝,設施農業面積全市第一,農業“三品”[1]總量達292個。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技推廣云平臺項目,農業現代化程度躋身蘇中前列。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組建專業隊伍,加大招商力度,全年簽約項目177個,總投資達393億元。新批外資項目54個,完成工商注冊外資5.2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突破3億美元。全年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37個,其中10億元以上制造業、5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20個。恒科紡織新材料一期、甬金金屬二期、宜家工業等項目竣工投產,富都國際酒店、華融和生綜合體等項目加快推進。實施技改項目375個,技改投入占工業投入的比重達46.9%。實現工業應稅銷售707.6億元,增長17%。
二、堅持優化提升,區域發展更富活力
園區開發日益提速。南通高新區“以升促建”進展順利,成立科技新城管委會,科技之窗、科創大廈等創新載體加快建設,獲批“中國壓鑄產業試點基地”,被評為省科技服務示范區、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錫通科技產業園加快產業培育,中港糧油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啟動先鋒片區開發建設。南通家紡城建成全國首個家紡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被評為省首批文化科技產業園,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川姜)家紡畫稿交易會。濱江新區碼頭等重點基礎設施建成,東沙大橋主塔封頂,開沙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獲批。空港產業園設施配套不斷完善,華夏飛機維修、順豐速運航空樞紐中心等項目投入運營。石港科技產業園完成啟動區總體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項目相繼落戶。
創新資源加快集聚。成功組建省家紡產業技術研究院、現代建筑產業技術研究院,家紡研發設計產業化基地通過科技部認定,省海工裝備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獲批。3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獲省級立項。新引進省創新創業人才(團隊)4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66億元,占比提高2.1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3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08件。新增“三名”商標[2]25件,市級以上名牌產品21個。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稱號。
要素保障支撐有力。設立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基金,出臺穩增長促發展八條政策意見,兌現專項資金7500萬元,鼓勵企業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抱團發展。建立項目預審制度。盤活存量土地3284畝,爭取點供、獨立選址用地指標1979畝。新引進銀行業金融機構2家,成立小貸公司3家,2家企業進入上市通道。全市首家創業投資中心建成運行,9家基金公司入駐,資本管理規模突破30億元。新擴建110千伏變電站2座,完成配網建設項目1070個。
三、堅持統籌協調,城鄉建設扎實推進
空間布局更加清晰。高起點編制城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形成“一中心四片區”發展格局。完成中心城區12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規劃編制。加快片區發展研究,東南片區發展規劃通過評審。完成平潮、石港、二甲3個市級中心鎮及其他7個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實現新一輪鎮級總體規劃全覆蓋。以大交通建設推動城市空間拓展、布局優化。金通二大道、江海大道快速化改造主線、S223東南繞城段建成通車,南通世紀大道東延、青年路農村段、通富路北延、S307等工程全面啟動,對外交通路網框架基本形成。
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城東新區南山湖公園建成開放,南山湖一號城市綜合體、碧桂園綠色示范小區等項目開工,建成市民中心、體育中心。加快推進城區水系景觀、游園綠地建設,啟動通呂運河航道整治、“一河兩岸”環境整治。實施城區交通路、新通掘路南段、朝霞路西段拓寬改造,青島路北延等10條道路[3]基本建成。新增公交線路6條、站臺48座、停車面積6300平方米。加快供水、供電設施改造,西氣東輸工程實現城區供氣。推進大城建、大拆遷、大安置模式,全年完成動遷283.3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安置房233.8萬平方米、竣工257萬平方米。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完成城區截污改造及河道生態修復工程12項。新增污水管網40.7公里、雨水管網39.4公里,疏浚農村河道170公里。新增造林面積2.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0.3%,城區新增綠地面積13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7%。大力實施城市、集鎮環境綜合整治,強化農村環境“四位一體”長效管理,建成二星級以上康居村72個。實施廢品收購站點整治,取締1312家。嚴格管控違法建設,拆除違建10.3萬平方米。扎實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完成機械化還田29萬畝。啟動污泥處置中心項目,開展南部入管企業專項整治和鋼絲繩行業標準化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高新區建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國家生態區創建順利通過考核。
四、堅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創業就業服務網絡,全年開展各類就業培訓1萬多人次,新增就業916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3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流轉土地2.5萬畝,建成國家示范合作社3家,新增農村“三大合作”組織75家,農戶入社率近80%。啟動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各類社會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8%以上。2.8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體系。率先實施新農合大病保險[4]。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啟動區社會福利中心建設,提高鎮敬老院管理服務水平,建成居家養老呼叫中心,新增養老床位700張。區殘疾人托養中心投入運營。建成保障性住房1721套,完成危房改造1408戶。
民生事業協調推進。全力實施10件16項為民辦實事項目(附件一)。年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育才中學等5所學校異地新建,實驗小學金橋校區、金樂小學建成啟用。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驗收。實施衛生資源優化整合,推進鎮衛生院提標改造,建成省示范鄉鎮衛生院3家、省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創新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模式,建成省藥品安全示范區。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成功舉辦區第二屆運動會,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通過省級督導,市級標準化文化站建設實現全覆蓋。文藝創作成績喜人,一批作品獲國家級獎項。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年度考核驗收。
社會治理更為有序。村(居)委會換屆工作順利完成。積極開展省雙擁模范城創建活動。建成市級優秀社會服務管理中心4家,省級城鄉和諧社區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85%、80%。推進平安創建系列活動,實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對所有派出所技防監控中心進行升級改造。啟動區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全面推進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成評估項目260個。開展信訪工作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強化社會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調處成功率達98%。加強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推進安監機構規范化管理。全區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五、堅持務實高效,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依法行政持續推進。深入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所有辦件實現全程監控。健全公眾參與、聽證評議、專家論證等行政決策機制,政府決策水平不斷提高。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25件、政協提案255件。深化法治政府建設,區鎮村三級均配備了法律顧問,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處置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作風效能明顯提升。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市區委十項規定。提升工作理念,加強效能監察,工作運轉規范有序,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高網絡問政實效,受理公眾監督、區長信箱、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各類咨詢投訴5萬多件。落實領導干部掛鉤聯系制度,深入開展“三解三促”活動,切實為基層和企業辦實事、解難題。深化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34家部門成立了行政服務科,精簡區級審批事項96項,政務服務環境進一步優化。
廉政建設不斷深入。嚴格執行廉潔從政規定,切實履行“一崗雙責”,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有效落實。深入實施履職風險“三聯防工程”[5],加強“三重一大”事項監管,規范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管理,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力度持續加大。堅決抵制和糾正各類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政府清廉形象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積極支持群團組織發揮作用。全區人武、物價、統計、檔案、氣象、供銷、地方志、民族宗教以及慈善、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業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各項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區委正確領導,區人大、區政協監督支持,全區上下和衷共濟、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干部群眾,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通部隊、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通州發展的各界人士、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主要是支撐通州發展的重大項目儲備還不多,產業發展層次還不高,園區承載能力、開放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統籌發展的步伐還不夠快,功能配套有待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和要素約束壓力日益加大,破解制約的辦法有待進一步創新;干部作風、廉潔自律仍需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科學研判宏觀形勢。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但仍存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國內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我們必須以強烈的進取意識,埋頭苦干,奮發有為,有效應對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推動通州加快發展。準確把握發展機遇。上海自貿區設立、南通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南通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政策集成及滬通鐵路建設,必將產生疊加效應。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機遇意識,加強研究,主動對接,爭取在合作和融入中贏得發展先機,推動通州跨越發展。加快推進改革創新。全面深化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改革的成敗,體現能力,考驗作風,關乎未來。我們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勇挑改革發展重任,推動通州創新發展。
今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上級和區委一系列重要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突出“三個結合”[6],推進“五大行動”[7],全面提升開發開放、科技創新、項目集聚、城鄉統籌、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各項工作水平,為通州走在蘇中新一輪發展前列而努力奮斗!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6%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開發開放,增強發展后勁
拓展平臺功能。以功能提升促進產業集聚,推動園區經濟向平臺經濟轉型。延伸金融服務平臺,依托區創投中心和綜藝科技金融港,新引進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5家以上,探索組建融資租賃公司,推動江蘇銀行科技支行成立、天天富余網絡金融平臺投入運營。提升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家紡、現代建筑、海工裝備三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優化運行管理機制,強化產業轉型支撐。籌建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作用,促進專利、版權、商標等創新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加快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扶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探索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平臺。
提升園區能級。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支持園區在功能提升、產業集聚、做強做特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南通高新區突出創新驅動、產城融合,全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區中園建設,重點打造科技新城、中國壓鑄產業園、中國精密不銹鋼產業基地、中國國際棉花交易中心。錫通科技產業園加快先鋒片區開發和整體項目布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整車設計研發和電子信息等特色產業,爭創省級開發園區。南通家紡城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積極爭取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濱江新區依托滬通鐵路大橋樞紐,發展新材料、船舶海工兩大主導產業,壯大港口物流業和旅游業,打造高鐵新城、橋港新區。空港產業園以南通機場口岸開放為契機,強化組織推進機制,大力發展臨空產業,加快建設國際公務機基地。石港科技產業園積極承接市區先進制造業轉移,打造通州北部發展主引擎。
擴大對外合作。按照“學習、接軌、配套、服務”的思路,學習借鑒上海、南通改革經驗,尋求資源互補、功能互動,努力承接制造業轉移、服務業外溢。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區內企業與中航工業、中國供銷集團、中廣核等央企開展合作。鼓勵龍頭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開展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家紡、建筑、新能源等行業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并購研發機構、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投資設立境外產業集聚區和經貿合作區。落實促進外貿出口的有關政策,穩定紡織、船舶、機電等重點產業外貿出口。
二、突出科技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完善創新機制。建立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發揮市場和社會作用,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鼓勵引導骨干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按照“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模式,深化推進與德國、烏克蘭等國家的合作,提升科技合作國際化水平。逐步完善以信息咨詢、科技經紀、科技評估、技術產權交易等機構為主體的創新創業支撐服務體系。調優專利資助政策,促進專利申請量質并舉,力爭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8件,專利申請600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900件以上。
整合創新資源。以創建省創新型試點區為契機,高起點規劃建設高新區科技新城,加快核心區創新載體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推動科技新城公司化運作。推進桑夏軟件園孵化項目建設,提升東大科技創業園、盛發科技創業園、留學生創業園孵化轉化水平,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創業載體1家。圍繞主導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深入實施“510英才計劃”,完善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力爭新引進省創新創業人才(團隊)5個。
培優創新主體。突出企業主體地位,著力將創新資源引入企業,研發機構建在企業,科技服務覆蓋企業。全力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工程,引導龍頭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究院等技術創新平臺,新增企業工程中心、技術研究中心25家。建立健全科技企業培育體系,精心打造企業創新梯隊,推進小微企業、科技孵化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實施“152”科技企業培育計劃,培育省級創新型領軍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民營科技企業2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3%。實施品牌戰略,力爭培育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4件、省級名牌產品3個以上。
三、突出項目集聚,提升產業層次
主攻重大項目。注重招商績效管理,強化專業招商、以商引商,每季度組織一次項目集中簽約。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50個,其中重大項目不少于5個。引進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不少于15個,完成工商注冊外資5億美元,外資實際到賬3億美元。緊盯合同簽約、項目注冊、開工建設、竣工投產等關鍵環節,突出項目流程再造、流程公開、流程監督,著力提高項目轉化效率,確保15個市級重大項目按時序推進。力促富都國際酒店、科創大廈等項目竣工投運;恒科紡織新材料二期、甬金金屬三期、五洲國際工業博覽城等項目形成新的投資工作量;華電熱電聯產、新江海薄膜電容器等項目快出形象。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0億元。
調優產業結構。以優質增量帶動結構調整,推動現代家紡、船舶海工、建筑等特色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推進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大力培育節能環保、健康產業、軌道交通、核技術應用等新型業態,力爭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圍繞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完善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五大業態項目轉化。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力爭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50億元,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農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土地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集中,全年流轉土地3萬畝,新增設施農業1.5萬畝,培育“全托管”服務組織[8]30家以上。同時,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強化運行支撐。優化落實投資、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服務,保障實體經濟平穩發展。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全年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00個。繼續清理和規范一批涉企收費項目,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設立銀行,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確保小微企業全年貸款“兩個不低于[9]”。引導企業開展資本運營,力爭1家企業上市、2家企業報會、3家企業“新三板”掛牌。深入落實專家評審和制造業項目預審制度,積極爭取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點供和獨立選址。同時,全面組織實施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
四、突出城鄉統籌,建設東部新城
拓展城市空間。深入落實城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一中心四片區”發展定位,推動中心城區、中心鎮、特色鎮、農村社區四級新型城鄉架構協調發展。加強連接主城、溝通內外的交通體系建設,實施南通人民路東延工程,推進南通世紀大道東延、S307等道路建設,建成金通三大道。以世紀大道、鵬程大道為主軸,引導城市和產業加快南進、西拓步伐,推動南通家紡城、空港產業園與高新區相向融合。
提升城市功能。深化城市功能布局研究,推進規劃整合,加大景觀設計、色彩研究的應用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東新區、銀河新區城市商業項目開發、商業業態培育,完善城市功能。加強臨街五小行業排污管理,推進截污管網建設,加快城區河道疏浚治理。推進通呂運河“一河兩岸”環境整治工程,新建鹽文化廣場、運鹽河公園,彰顯“水韻金沙”特色。實施城區暢通工程,啟動希望大橋建設,完成新通掘路北段改造。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4G網絡全覆蓋。推進老小區改造提升,建成啟用區第二集貿市場。
推進鎮村建設。搶抓國家加快城鎮化戰略機遇,堅持規劃引領,完善平潮、石港、二甲3個市級中心鎮功能配套,推動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加快開發建設步伐。鼓勵有條件的鎮采用市場化、項目化方式,加快鎮區改造,促進各鎮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管理。有效整合各類涉農工程資源,改造灌區200個,新增高標準農田4萬畝,全面完成新一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進農業機械化,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
強化長效管理。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推動城管重心下移。深入推進控違拆違,堅決遏制違建行為。鞏固提升廢品收購站點整治成效,推進集散中心建設。嚴格戶外廣告管理,規范店牌店招設置。規劃新建城區攤點疏導區。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新模式,推動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探索將道路保潔、綠化管護、農貿市場管理等逐步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實行重要河道管理“河長制[10]”,推進骨干河道管理“藍線制”。深入推進城市和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深化農村環境“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持續改善城鄉面貌,建成一批星級康居示范村。
五、突出社會建設,提高幸福指數
提升民生保障力。完善城鄉就業促進體系,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開展多層次、多門類就業培訓,新增就業9000人。構建持續增長機制,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做強農村“三大合作”組織,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推進社保提標擴面,穩步實施社會保險基本制度并軌改革,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完成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危舊房、棚戶區改造任務。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開工建設區社會福利中心,改造提升鎮敬老院,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00張。繼續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救助標準,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
提升公共服務力。實施10件20項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附件二)。繼續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創建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和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強化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中小學校長、教師區內有序流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成6個鎮衛生資源整合,實施3個鎮衛生院異地新建。推進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60%的村衛生室完成標準化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探索體育資源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機制。推進優生促進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新建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提高安全監管水平。
提升文化軟實力。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努力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形象。發揮先進文化引領作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參評省“五星工程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傳承保護仿真繡、藍印花布等特色工藝,培育壯大家紡創意、動漫創作等新興產業,推進南通報業集團數字印刷基地、文化教育培訓基地等項目建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保持全市第一。
提升社會穩控力。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提升群眾自我管理和服務能力。推進“政社互動”試點,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加快實現由單一管控向多元治理,由單純維護穩定向充分激發社會活力轉變。深入推進依法治理,促進法治通州建設,爭創全省法治區。開展平安通州建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推進現代技防城建設,每個鎮新增3個村級技防監控中心。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矛盾糾紛多元聯動調處機制。重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創新,建立完善網上信訪受理平臺。強化安監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重點行業安全監管整治,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六、突出生態文明,打造宜居環境
注重環境提質。深入實施藍天工程,加強工業廢氣、揚塵和機動車尾氣防治,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扎實推進綠化造林,打造生態廊道,新增造林面積3萬畝。大力開展農村河道整治,實施生態河道修復工程,加強水功能區達標管理,創建省水生態文明示范區。堅持鐵腕治污,深入開展環保“亮劍行動”,實施鋼絲繩、印染、化工行業專項整治,推進突出環境問題和農村環境連片治理,逐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堅持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科技減排并舉,加快利民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全區域污水收集治理,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建成污泥處置中心,強化“三高兩低[11]”企業整治,切實降低污染物排放。
注重資源提效。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健全節能降耗長效機制,單位GDP能耗降低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節能、資源綜合利用項目12個。繼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減少水資源浪費。強化土地集約利用,積極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爭創國家節約集約用地模范區、省土地執法模范區、省高標準廠房建設使用先進區。加快農業“三品”基地建設,提高土地單位面積效益。
注重生態提標。鞏固國家生態區創建成果,按照生態文明示范區的要求,加快編制《通州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優化資源空間布局,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修復補償制度,建立生態建設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積極開展綠色創建,新增省級以上生態村2個,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各1個。政府投資項目、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優先實行綠色建筑標準。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節約的生活方式,切實營造生態保護氛圍。
持續加強自身建設。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奮發有為的狀態和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打造人民群眾滿意的政府。
加快職能轉變,打造效能政府。自覺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決把該放的放到位、該管的管到位,實現市場、政府“雙強”。進一步簡政放權,賦予鎮區園更充分的自主權。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促進“一站式”審批向“一窗式”服務轉變。提升12345市民服務熱線功能,融合打造區綜合電子監察平臺[12],不斷提高行政效能。
堅持真抓實干,打造執著政府。注重打基礎利長遠,杜絕功利思想,克服浮躁心態,堅持理性施政。對既定的工作、明確的任務,強化時間觀念、節點意識,以“釘釘子”的精神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健全完善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領導掛鉤、部門聯動、跟蹤督查等機制,確保各項舉措一抓到底,任務完成落地有聲。
強化履職盡責,打造擔當政府。磨礪爭先意志,銳意改革創新,勇挑發展重任,推動各項工作全市爭第一、全省創一流、全國有影響。強化經營理念,科學謀劃,精心管理,更好地促進發展、服務民生。堅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府決策機制,規范政府履職行為。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提升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實效。
突出從嚴治政,打造廉潔政府。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四風”,落實厲行節約各項要求。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嚴控“三公”經費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財政資金、國有資產、公共資源等重點領域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腐敗,以清廉務實的形象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