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地理位置】南通市通州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南起北緯31°52'的張芝山鎮豎積洪村,北至北緯32°15'的劉橋鎮米三橋村,南北間最大直線距離50千米;西起東經120°41'的五接開沙島,東至東經121°25'的南通濱海園區北側,東西間最大直線距離85千米。東臨黃海,海岸線長15.97千米;西部地區南瀕長江,江岸線長10.77千米;西南與崇川區相接,東南與海門區為鄰,北與如東縣毗連,西北與如皋市接壤;轄區面積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51.50平方千米、江海水域174.24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通州因江海潮水裹挾泥沙壅托沉積而成陸。地質以輕變質巖系為基底,為震旦紀凹陷地帶的邊緣,沉積著震旦紀至中生代三疊系海陸相交替沉積地層。自中生代以后為持續沉降區。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廣泛,土層深厚,層厚一般在300米左右。地質構造簡單,是相對穩定區,屬中部古長江工程地質優良區,地層構造為江南地層中的蘇州、長興地層小區。通州區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境內橫寬縱窄,地勢平坦,耕層深厚,適耕性強。地勢西北部較高,東南部和沿江、近海墾區較低,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北部高程3.8-4.2米,南部沙田高程3.0-3.6米,西部、南部沿江及東部沿海地勢低洼,最低處為2.20米。

【水系河流】通州區為長江流域平原河網地區,境內河網自上而下由一、二、三、四級河與豐產溝構成,通江達海,逐級派生,分級控制,逐步形成具有引、排、降、蓄、運等多種功能的內河水系。依據地勢高低變化,全境分成四大水系:九圩港通呂運河水系、通啟河水系、三余水系、沿江圩田水系,以上水系均屬長江水系,各水系間無明顯分水脊線,水位差利用內河涵閘控制。

【政區沿革】通州境域,初為長江口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鹽為業。唐為鹽亭場,設防務機構。唐末沙洲漲接大陸,即鑿河運鹽,開通至揚州的航道,并筑壩圩、培土壤、植麥黍,逐步改變單一從事鹽業生產的局面。五代初稱靜海鎮。后周顯德五年(958年)設通州,因東北有大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有長江連吳越楚蜀、內運渠道達齊魯燕冀,故而得名。靜海鎮改稱縣,隸屬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為崇州,又名崇川,屬淮南東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稱通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靜海郡,不久復名通州,屬揚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為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洪武九年劃崇明縣歸蘇州府,通州僅領海門一縣。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六鄉六場。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揚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屬江蘇省揚州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沒,海門廢縣為鄉,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宣統元年(1909年),設3個市區、10個鎮區、8個鄉區;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

民國元年(1912年)5月,廢州,改稱南通縣,屬江蘇省;全縣仍設13個市、8個鄉,民國9年(1920年)增設三余鄉。民國18年,市鄉合并為18個區,區下設鎮、鄉、閭、鄰;民國23年又并為13個區,區下設鎮、鄉、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縣全境解放,原縣城及港閘等地劃出另置南通市,實行城鄉分治。南通縣政府移駐金沙鎮,隸屬南通行政公署管轄。同年10月,全縣設12個區15個鄉。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兩次并區并鄉后,全縣為8個區47個鄉和3個縣屬鎮、2個區屬鎮。1958年3月,撤銷區建制,設通海、通中、通東、通北、通西5個片。1958年成立38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設大隊,大隊下設生產隊;后公社范圍逐步調小,至1982年全縣有61個公社、5個縣屬鎮。1961年9月,恢復8個區建制;1966年增設十總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南通市管轄。同年,政社分設,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年末,全縣為9個區、60個鄉、5個縣屬鎮、1個海洋漁業公司。1984年5月,實行鎮管村體制,全縣設14個鎮、43個鄉,以后各鄉先后改建為鎮。1987年2月,撤銷區委、區公所,按原行政區域設9個區工委和指導組。1991年1月,陳橋、幸福、秦灶、新開3個鄉1個鎮和小海鎮的6個村劃歸南通市區后,縣境面積為1637平方千米,人口145萬余人。1992年末,全縣為17個鎮、32個鄉、1個海洋漁港管理委員會、36個居民委員會、884個村。

1993年2月,南通縣撤銷改設通州市。

1996年4月機構改革中,9個區工委、指導組撤銷。2000年全市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原49個鄉鎮撤并為26個。2001年4月,觀音山、小海、竹行3鎮和市良種場、種畜場劃歸南通市區,通州市行政區域內的南通農場(省屬)和東方紅農場(省屬)也劃入南通市區范圍。2002年末,全市轄23個建制鎮、3個街道辦事處,376個行政村、52個社區,5個農場。2005年,新設北興橋、三門閘、五接、李港、海晏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市有23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6個行政村,57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千米,總人口126.25萬人。2006年,石港鎮金莊村并入金莊社區,劉橋鎮鳳仙村并入劉橋社區;三余鎮設立五甲苴社區。年末,全市有23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4個行政村、58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千米,總人口125.64萬人。2007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北興橋鎮、海晏鎮與三余鎮合并設立新的三余鎮;新聯鎮與劉橋鎮合并設立新的劉橋鎮。同年,撤銷石港鎮石西村和漁灣村,設立漁灣、石西社區居民委員會。年末,全市共設20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2個行政村、60個社區,5個農場。2008年2月3日,經省政府批準,川港鎮與姜灶鎮合并設立川姜鎮。同時,原川港鎮所轄八字橋、安東、南興、大成、保通、通海、豎積洪、培德村整建制劃歸張芝山鎮管轄;原姜灶鎮所轄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場、民平村整建制劃歸先鋒鎮管轄。2月21日,全市進行村(社區)合并調整,原376個行政村、58個社區合并調整為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12月,撤銷三余鎮團結社區居民委員會,建立濱海工業區團結社區居民委員會。年末,全市共設19個建制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51.50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積7.35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27萬人。2009年3月和4月,蘇通大橋工業區、通州濱海工業區分別更名為“蘇通大橋科技產業園通州濱海新區。2009年7月2日,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年末,全區共設19個建制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城東、城中、城南、城北),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耕地面積7.06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16萬人。2010年末,全區耕地面積7.02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64萬人。2011年9月30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為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耕地面積7.02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5.25萬人。2012年3月20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通政發〔2012〕31號),通州濱海新區、三余鎮由南通濱海園區代管,行政區域仍隸屬通州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村、63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5.73萬人。2013年1月10日,區人民政府批準,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增設碧華、金霞社區;4月15日,二甲鎮余西社區居民委員會更名為余西村民委員會。12月,國務院批準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錫通科技產業園、通州濱江新區、中國南通家紡城、南通空港產業園、石港科技產業園初具規模。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8個行政村、64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27萬人。2014年4月9日,區人民政府批準,金沙鎮增設天霞、天熹、天暉、天虹社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27萬人。

2015年2月2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沙鎮,以原金沙鎮東市等14個社區和進鮮港等9個行政村區域,設立金沙街道辦事處。以原金沙鎮金南等10個社區和三姓街等10個行政村區域和原先鋒鎮利民等3個行政村,二甲鎮進東、麒麟橋村,川姜鎮雙池頭等6個行政村區域,設立金新街道辦事處。撤銷先鋒鎮,以原先鋒鎮三圩頭等8個行政村區域,設立先鋒街道辦事處。撤銷興東鎮,以原興東鎮行政區域設立興東街道辦事處。撤銷平潮鎮、平東鎮,原平潮鎮行政區域與原平東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平潮鎮。撤銷十總鎮、騎岸鎮,原騎岸鎮行政區域與原十總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十總鎮。撤銷東社鎮、五甲鎮,原五甲鎮行政區域與原東社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東社鎮。撤銷興仁鎮、四安鎮,原興仁鎮行政區域與原四安鎮徐家橋等6個行政村和酒店社區合并,設立新的興仁鎮。原四安鎮九總渡、龍壩村劃歸西亭鎮管轄。年末,全區設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59萬人。

2020年3月16日,中共南通市委辦公室、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蘇通科技產業園區、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管理體制機制的實施方案》,蘇通園區與錫通園區實行一體化運行,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

【現行區劃】2022年末,全區設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個農場。

【方言】通州境內通行五種方言,與通州成陸初期從中國北方、安徽長江兩岸、上海崇明和省內揚州、鎮江、常州、蘇州一帶遷來的移民有密切關系。一是金沙話。其通行地區主要在金沙、東社、十總等部分地區。二是通東話,俗稱東路話。其通行地區主要在二甲周邊等部分地區。三是啟海話,又稱沙里話。沙里話又分為南沙里話和北沙里話。其中,南沙里話通行地區主要在川姜、張芝山、先鋒等部分地區;北沙里話通行地區主要在三余等部分地區。四是南通話,俗稱西路話。其通行地區主要在興仁、興東、劉橋、西亭、石港等部分地區。五是如東話。其通行地區主要在與如東接壤的北部邊境地區。

【名點名菜】具有南通風味的名點、名菜有數十種。其中名點有:窖糕、熏糕、蒿團、涼團、冷蒸、蕾香餃、芝麻盤餅、蟹黃肉包等,是各具特色和鄉土風味的應時名點。名菜有鮮燴文蛤、腐汁熗蝦、紅燒馬鞍橋、紅燒鯽魚、雪里蕻肉絲湯、蝦米燒塌棵黑菜、黑菜粉絲湯等。

歷史沿革
經濟發展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
城市建設
企業家精神

通州境域,初為長江口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鹽為業。唐為鹽亭場,設防務機構。唐末沙洲漲接大陸,即鑿河運鹽,開通至揚州的航道,并筑壩圩、培土壤、植麥黍,逐步改變單一從事鹽業生產的局面。五代初稱靜海鎮。后周顯德五年(958年)設通州,因東北有大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有長江連吳越楚蜀、內運渠道達齊魯燕冀,故而得名。靜海鎮改稱縣,隸屬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為崇州,又名崇川,屬淮南東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稱通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靜海郡,不久復名通州,屬揚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為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洪武九年劃崇明縣歸蘇州府,通州僅領海門一縣。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六鄉六場。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揚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屬江蘇省揚州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沒,海門廢縣為鄉,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宣統元年(1909年),設3個市區、10個鎮區、8個鄉區;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

民國元年(1912年)5月,廢州,改稱南通縣,屬江蘇省;全縣仍設13個市、8個鄉,民國9年(1920年)增設三余鄉。民國18年,市鄉合并為18個區,區下設鎮、鄉、閭、鄰;民國23年又并為13個區,區下設鎮、鄉、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縣全境解放,原縣城及港閘等地劃出另置南通市,實行城鄉分治。南通縣政府移駐金沙鎮,隸屬南通行政公署管轄。同年10月,全縣設12個區15個鄉。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兩次并區并鄉后,全縣為8個區47個鄉和3個縣屬鎮、2個區屬鎮。1958年3月,撤銷區建制,設通海、通中、通東、通北、通西5個片。1958年成立38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設大隊,大隊下設生產隊;后公社范圍逐步調小,至1982年全縣有61個公社、5個縣屬鎮。1961年9月,恢復8個區建制;1966年增設十總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南通市管轄。同年,政社分設,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年末,全縣為9個區、60個鄉、5個縣屬鎮、1個海洋漁業公司。1984年5月,實行鎮管村體制,全縣設14個鎮、43個鄉,以后各鄉先后改建為鎮。1987年2月,撤銷區委、區公所,按原行政區域設9個區工委和指導組。1991年1月,陳橋、幸福、秦灶、新開3個鄉1個鎮和小海鎮的6個村劃歸南通市區后,縣境面積為1637平方千米,人口145萬余人。1992年末,全縣為17個鎮、32個鄉、1個海洋漁港管理委員會、36個居民委員會、884個村。

1993年2月,南通縣撤銷改設通州市。

1996年4月機構改革中,9個區工委、指導組撤銷。2000年全市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原49個鄉鎮撤并為26個。2001年4月,觀音山、小海、竹行3鎮和市良種場、種畜場劃歸南通市區,通州市行政區域內的南通農場(省屬)和東方紅農場(省屬)也劃入南通市區范圍。2002年末,全市轄23個建制鎮、3個街道辦事處,376個行政村、52個社區,5個農場。2005年,新設北興橋、三門閘、五接、李港、海晏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市有23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6個行政村,57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千米,總人口126.25萬人。2006年,石港鎮金莊村并入金莊社區,劉橋鎮鳳仙村并入劉橋社區;三余鎮設立五甲直社區。年末,全市有23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4個行政村、58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千米,總人口125.64萬人。2007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北興橋鎮、海晏鎮與三余鎮合并設立新的三余鎮;新聯鎮與劉橋鎮合并設立新的劉橋鎮。同年,撤銷石港鎮石西村和漁灣村,設立漁灣、石西社區居民委員會。年末,全市共設20個建制鎮、4個街道辦事處,372個行政村、60個社區,5個農場。2008年2月3日,經省政府批準,川港鎮與姜灶鎮合并設立川姜鎮。同時,原川港鎮所轄八字橋、安東、南興、大成、保通、通海、豎積洪、培德村整建制劃歸張芝山鎮管轄;原姜灶鎮所轄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場、民平村整建制劃歸先鋒鎮管轄。2月21日,全市進行村(社區)合并調整,原376個行政村、58個社區合并調整為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12月,撤銷三余鎮團結社區居民委員會,建立濱海工業區團結社區居民委員會。年末,全市共設19個建制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525.7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51.50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積7.35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27萬人。2009年3月和4月,蘇通大橋工業區、通州濱海工業區分別更名為“蘇通大橋科技產業園”和“通州濱海新區”。2009年7月2日,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年末,全區共設19個建制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城東、城中、城南、城北),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耕地面積7.06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16萬人。2010年末,全區耕地面積7.02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4.64萬人。2011年9月30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為“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行政村、63個社區,5個農場。耕地面積7.02萬公頃,戶籍總人口125.25萬人。2012年3月20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通政發〔2012〕31號),通州濱海新區、三余鎮由南通濱海園區代管,行政區域仍隸屬通州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7個村、63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5.73萬人。2013年1月10日,區人民政府批準,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增設碧華、金霞社區;4月15日,二甲鎮余西社區居民委員會更名為余西村民委員會。12月,國務院批準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錫通科技產業園、通州濱江新區、中國南通家紡城、南通空港產業園、石港科技產業園初具規模。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8個行政村、64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27萬人。2014年4月9日,區人民政府批準,金沙鎮增設天霞、天熹、天暉、天虹社區。年末,全區設19個鎮、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27萬人。

2015年2月2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沙鎮,以原金沙鎮東市等14個社區和進鮮港等9個行政村區域,設立金沙街道辦事處。以原金沙鎮金南等10個社區和三姓街等10個行政村區域和原先鋒鎮利民等3個行政村,二甲鎮進東、麒麟橋村,川姜鎮雙池頭等6個行政村區域,設立金新街道辦事處。撤銷先鋒鎮,以原先鋒鎮三圩頭等8個行政村區域,設立先鋒街道辦事處。撤銷興東鎮,以原興東鎮行政區域設立興東街道辦事處。撤銷平潮鎮、平東鎮,原平潮鎮行政區域與原平東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平潮鎮。撤銷十總鎮、騎岸鎮,原騎岸鎮行政區域與原十總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十總鎮。撤銷東社鎮、五甲鎮,原五甲鎮行政區域與原東社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東社鎮。撤銷興仁鎮、四安鎮,原興仁鎮行政區域與原四安鎮徐家橋等6個行政村和酒店社區合并,設立新的興仁鎮。原四安鎮九總渡、龍壩村劃歸西亭鎮管轄。年末,全區設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個農場。戶籍總人口126.59萬人。

2020年3月16日,中共南通市委辦公室、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蘇通科技產業園區、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管理體制機制的實施方案》,蘇通園區與錫通園區實行一體化運行,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

2022年末,全區設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8個行政村、6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個農場。

2023年,初步核算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1.3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5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892.4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737.4億元,增長4.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4.2:52.5:43.3。

2023年,全區新增私營企業6506戶,注冊資本236.7億元;新注冊個體工商戶11544戶,注冊資金14.7億元。

2023年,全區城鄉就業形勢穩定,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新增高技能人才1130人,新增高級技師人數256人。

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3.2%,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2.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55.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7.1個百分點。網絡銷售額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銷售額的比重為4.1%。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7.3%。

農林牧漁業

2023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28.2億元,增長3.7%。糧食播種面積113.9萬畝,總產50.8萬噸,綜合畝產445.7公斤。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0.7萬畝,總產4.7萬噸,綜合畝產226.6公斤。棉花播種面積211.6畝,總產16.7噸,畝產78.9公斤。生豬出欄16.2萬頭,下降3.3%;羊出欄14.8萬只,下降7.6%;家禽出欄514.1萬只,增長7.8%。水產品產量9657噸,增長0.6%。其中,淡水養殖產量8813噸,增長0.6%;內河捕撈產量844噸,增長1.4%。

2023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52.2萬千瓦,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3%,特色農業機械化率達78.3%。農機化總投入7416萬元,其中,農業機械購置1464.3萬元。

2023年,全區開工新建各類農業重大項目19個,總投資額17.8億元,其中億元項目5個。設施農業面積達6.7萬畝,累計建成各類農業園區7個,省級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2個。全區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485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43家,其中新增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6家。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家,其中累計建成省級示范聯合體3家。累計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個。累計建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家,省級“蘇韻鄉情”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2家,省級休閑農業精品村4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3家,省級農耕實踐基地1個。2023年,全區207個涉農村(社區)資產總額30.1億元,經營性資產12.4億元。實現集體收入2.7億元,村均128萬元。

2023年,全區建成高標準農田3.2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25萬畝,項目總投資11150萬元。全力以赴對團結河(通州段二期)進行治理,共疏浚河道12千米,新建護岸12.8千米,拆建橋梁2座,拆除5座。全年整治通啟運河工程(通州段)河道5千米,疏浚河道3.57千米,新建護岸5.33千米。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順利收尾,新建農村生態河道70公里。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得以提升,由38%提高到47%。村居面貌有效改善,2023年共疏浚等級河道45條(段)、溝塘170處,疏浚土方82.4萬方,治理農村黑臭河道7條。

工業和建筑業

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10.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5%,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增長25.4%,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增長14.2%,新材料產業產值增長7.2%,高端紡織產業產值增長6.7%,船舶海工產業產值增長33.0%。

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1.5%,利潤總額增長44.4%。大中型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5.5%、67.1%,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9、29.7個百分點。

2023年,全區新增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工廠)6家、市級示范智能車間4家,累計建成市級示范智能車間44家。

2023年,全區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569.7億元,增長12.0%。其中,建筑工程產值增長9.9%,安裝工程產值增長67.2%;全區資質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額4485.1億元,增長16.4%。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0.8%,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其中: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增長7.8%,比全部投資高7.0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78.7%。

服務業投資增長5.8%,高于全部投資增速5.0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48.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7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8.2%,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拉動服務業投資增長4.6個百分點。

2023年,全區列統的計劃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70個,增長7.7%;本年完成投資額增長25.9%,高于全部投資增速25.1個百分點,拉動全區投資增長9.9個百分點,拉動項目投資增長13.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47.8%,比上年提高9.5個百分點。

服務業

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9%。全區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4.1億元,增長3.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7.7億元,增長4.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7.5億元,增長7.4%;金融業增加值94.6億元,增長10.4%;房地產業增加值97.1億元,增長1.7%;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57.4億元,增長5.8%;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46.0億元,增長1.0%。

2023年,全區新增房地產項目12個,新增項目房地產完成投資10.5億元,新增商品房銷售面積80.54萬平方米。全區擁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家,國家2A級旅游景區1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3家,省級休閑旅游街區1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區1家,省級工業旅游區2家,國家旅游四星級飯店2家。

2023年,全區重點景區共接待游客128.9萬人次。其中洲際綠博園47.7萬人次,洲際夢幻島48.9萬人次,鮮花小鎮20.2萬人次,途居開沙島露營地12.0萬人次。

國內貿易

2023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9%,全社會批發業銷售額增長7.6%,全社會零售業銷售額增長8.4%,全社會住宿業營業額增長14.9%,全社會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3.9%。

批發零售行業發展穩定,全年累計銷售額增速前三的分別是石油及制品批發業,汽車新車零售業,紡織品、針織品及原料批發業,分別增長268.6%、65.6%、31.3%。新能源車占有率逐步提高,全年新能源汽車類商品累計銷售額增長128.0%,高于汽車類商品累計銷售額增速72.0個百分點,占汽車類商品累計銷售額的23.6%,比上年提高19.6個百分點。重點企業增勢良好,全年限額以上批發業累計銷售額前30家企業銷售額增長30.1%,增速高于限額以上批發業單位平均水平22.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零售業累計銷售額前30家企業銷售額增長28.9%,增速高于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平均水平18.4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

2023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08.9億元,增長1.1%。其中,出口總額271.8億元,增長1.7%;進口總額37.0億元,下降3.1%。全年貿易順差234.8億元,比上年擴大2.1億元。

2023年,全區實際到賬外資1.2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7個。全區境外投資注冊新設立及增資企業10家,境外中方協議投資總額94萬美元。

2023年,全區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7305萬美元,增長5.9%;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7589萬美元,下降5.4%;新派勞務人員5548人,增長198.0%;年末在外勞務人員263人,下降87.8%。

社會保障

2023年,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0.8萬人、17.3萬人、16.1萬人;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01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7.73萬人,參保繳費率達85.4%。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294元提高到304元。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6.31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6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2.31萬人,全年為32.86萬人次病患支付醫療救助金4347萬元。

2023年,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820元,比上年提高40元,實現城鄉低保保障標準一體化,與南通市主城區接軌。農村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由每人每月1040元提高至1070元。城市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每人每月2025 元,與上年發放標準一致。集中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由2760元提高到2800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提高到2300元,比上年提高100元。全年發放各類生活救助款28750.98萬元(含城鄉低保特困供養9573.58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8132.41萬元、臨時救助140萬元、困境未成年人分類保障904.99萬元)。區慈善總會全年募籌善款1170.03元,發放善款1009.2萬元。全年累計成立登記社會組織14家。

全區共有律師事務所12家,設有公職律師辦公室56家;共有律師354名,其中專職律師249名,公職律師91名,公司律師12名,兼職律師2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07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2023年末,全區共有檔案館2個,共保存檔案51.15萬卷、61.20萬件,其中向社會開放檔案18.36萬卷、50.35萬件,區檔案館館藏檔案數字化成果4769.60G、1526.73萬幅。全年利用檔案6529人次、10411卷(件)次,出具檔案證明6302份。全區擁有廣播電視臺1個,數字電視用戶18.1萬戶,高清電視用戶數8.3萬戶。

2023年末,全區共有表演團體 2個、劇場 1個、公共圖書館 1個、文化館 1個、文化站 14個。全年共組織開展“歡樂江海行”送戲下鄉、“通州之夜”、通劇巡演等精品文藝演出300余場,舉辦千場文體活動,培育萬名基層文藝愛好者。不斷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石港鎮睹史院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被列入2023年度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計劃,先鋒街道圖書分館、東社鎮東平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被授予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全區共有6個省級、4個市級“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2023年末,全區共有醫療機構452個,其中,醫院、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3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203個。全區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890人,注冊護士2980人。全區擁有醫療標準床位6371張;全年診療病人553.16萬人次,出院病人17.99萬人次;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99.93萬份。

2023年,金沙灣醫學綜合體主體封頂,“區二院擴建”“村衛生室能力提升”納入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建成“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推薦標準達標單位1家、新建全國名中醫工作室1家、新增省社區醫院1家;新增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2個、省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功能中心4個、省五級中醫館1個;市級基層特色科室14個,甲級村衛生室20個。高標準通過國家衛生城鎮創建和復審迎查,建成國家衛生鎮4個。創成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家,省級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單位2家。深化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2家單位獲評2023年省優秀單位。新建省示范托育機構1家,省、市普惠托育機構3家。

2023年,全區升級改造1個體育公園、新建15公里健身步道、新建(更新)村(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77套、新增體育場地面積45.9萬平方米。先后承辦2023南通開沙島跨江半程馬拉松暨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長三角(南通)汽摩場地越野聯賽等有影響力的7項次賽事。全年新增9所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幼兒園)。先后獲評江蘇省縣級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省體育彩票銷售工作先進單位、市人才輸送先進單位等榮譽。全區體育彩票銷售額突破2.8億元,繼續保持全市前列。

科學技術和教育

2023年,全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9家,1個項目獲省成果轉化項目立項。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5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5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單位1家,省級科技產業園4家,省級眾創集聚區1個,省級眾創社區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4家。

知識產權工作連續兩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表彰,高標準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和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新增2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中國專利獎取得新突破,斬獲第24屆中國外觀設計銀獎1項。5家單位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名單。新增南通市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項目2項,市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項目2項。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標認證企業51家,新增江蘇省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貫標績效評價合格單位14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8.39件。

2023年末,全區共有幼兒園76所、小學43所、初中25所、高中6所、職業學校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乒乓球運動學校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20937人,小學在校學生56561人,初中在校學生25926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1452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3785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260人。全區幼兒園入園率99.5%,小學、初中入學率、畢業率均為100%。全區專任教師高一級學歷占比分別為:高中研究生率15.2%、初中本科率99.5%、職中本科率100%、小學本科率94.9%和幼兒園大專率99.8%。

2023年,濱江學校新建、金北學校遷建、李港新幼兒園建成并順利投用;金沙灣學校、川姜小學開工建設;校園安全提升工程繼續列入區民生實事項目;繼續推進中小學校教室空調安裝,實現全覆蓋。新增5個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新增五年制高職專業2個,現代職教體系3+3項目4個;創建省產教融合型培育試點企業6家。新增“新時代職業學校國家級名校長培養計劃”1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1人、“蘇教名家”名師(校長)培養對象1人、省教學名師1人、省“四有”好教師團隊1個、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2個;新增正高級教師9人;7人獲省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累計發放政府助學金916.79萬元,13721人次受益。

人口、人民生活

202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6.58萬人,增長0.30%。其中,城鎮人口84.30萬人,增長1.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6.60%,比上年提高0.87個百分點。

2023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22.76萬人,下降0.82%。全年出生4691人,出生率3.81‰,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女性為1)為1.03:1;死亡人口15036人,死亡率12.20‰;自然增長率-8.39‰。

根據住戶抽樣調查,2023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2元,增長5.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12元,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6元,增長6.9%。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為1)為1.85:1。

2023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2652元,增長8.2%。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9428元,增長7.1%;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774元,增長6.4%;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822元,增長7.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2066元,增長7.1%;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5558元,增長11.7%;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4737元,增長9.4%;人均醫療保健支出2016元,增長2.9%;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1251元,增長12.6%。

城鄉發展、生態環境和應急管理

2023年,全區新增綠地面積53.04公頃(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5.8%;日轉供水能力45萬噸,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燃氣普及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到100%。全年新增道路照明燈326盞,新增城市照明總功率32千瓦,線路長度8.6千米。

2023年,全區環境治理扎實推進,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及優III率均為100%,PM2.5濃度均值2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3.8%,土壤、噪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形勢保持穩定,無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發生。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128家重點企業完成自查,排查并整改環境安全風險隱患750個。完成了195家企業應急預案的網上備案,有效提升了環境應急防控能力。

2023年,平均氣溫17.0℃,比上年上升0.1℃,全年發布各類氣象預警79次,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13次。

持續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年排摸涉黑涉惡線索3條,辦結3起;破獲刑事案件1246起,破案率31.2%;抓獲刑事作案成員5356人,下降5.4%。2023年,全區發生交通運輸事故4起,死亡1 人,受傷 3人。全區發生火災859起,死亡1人,直接經濟損失737.2萬元。

b3.jpg

“堅苦自立、創新致遠”作為通州企業家精神的表述方式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對外發布。“堅苦自立,創新致遠”這八個字,包容廣泛,重點突出。其內容涵蓋通州先民自古傳承的吃苦耐勞的拓荒精神,也涵蓋張謇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又涵蓋通州企業家勇于創新、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積極奉獻的時代精神。

“堅苦自立”,語出張謇,他曾在三個不同場合親筆題寫以作訓誡,足證其對此感受的深刻。大凡熟悉張謇生平業績的人,都能由這四個字聯想到張謇。“堅”的本意是牢固、結實,含執著、剛正、篤實之意。“苦”的本意是艱辛、困厄,含刻苦、勤勞、清廉之意。“堅苦”通常是指:堅忍剛毅、勤勉刻苦。“自”,即自己,本身。“立”可以理解為:扎根于大地,直立于世間。“自立”通常是指:不依賴他人,憑自己的勞動而獨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樹。作為企業家精神“堅苦自立”的內涵十分豐富,有信念執著,意志堅強,務實篤行,勇于擔當,自力更生,自強創業等含義。以這四字作為通州企業家精神,屬通州的獨有的一份歷史文化傳承,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通州屬移民地區,“堅苦自立”,是鹽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總結通州新時期眾多企業家的創業歷程,意志堅韌、踏實苦干、不等不靠、自強自信是他們所共有的特質。堅苦自立,既是他們走向成功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們修為錘煉的本質表述。

“創新致遠”,“創”意思是始造、開始。“新”的本意是初始、沒有先例。“創新”通常是指:創造、更新、改變。“致”的本意是招引,使達到之意。“遠”的本意是距離大,相隔遠。含遠景、遠見、遠謀之意。“致遠”通常是指:能夠達到更遠的目標,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創新致遠”作為通州企業家精神,有勇于創新,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等含義。“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同志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講話)。“創新”也是現代企業家經營事業的最高法則;“致遠”則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標定位。對通州企業家而言,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足長遠,實現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標,走向世界,為通州經濟社會作出更大貢獻。胸懷遠大目標,定位高遠,屬時代和歷史的共同使命。“創新致遠”的精神,永遠也不會過時。

兩句八個字,“自”與“致”音相近,均安排在四字句的第三個字,讀來語音回環,鏗鏘有力。就其表述看,既為通州企業家精神的高度概括,亦可理解為多重的因果號召:唯有堅苦,才能自立;唯有創新,才能致遠;唯有堅苦自立,才能創新致遠。以“堅苦自立,創新致遠”作為通州企業家精神,通州特色鮮明,表述準確,蘊涵廣泛,言賅意遠;字詞的文、白結合,亦體現出豐富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