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4通州兩會專題報道
南通市通州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發布時間: 2024-01-12 09:19:00 信息來源: 通州日報

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區經濟運行回升向好,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預計(下同)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同)增長6.5%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億元、增長11.1%。

(一)聚力回升向好,奮進步伐扎實穩健。強化運行調度。新增市場主體1.7萬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簡申快享”,發放惠企資金超2億元。擴大有效投資。500萬以上技改項目完成設備投資額46.9億元。2個項目成功獲批中央預算內投資1688萬元。爭取地方政府新增債券項目12個,額度12.2億元。激發消費活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9.4億元、增長9.3%。完成服務業開票1001.7億元、增長4.2%。

(二)緊扣產業提升,發展質態不斷優化。項目引推全面提速。全年新簽約注冊重大產業項目52個,計劃總投資391億元。常態化推行“拿地即開工”,9個億元以上項目實現多證齊發。列入省市級重大項目26個,康輝新材料、康源電路等57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年度投資81.6億元。產業優勢加速放大。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410億元、增長10.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全市領先。新增應稅銷售20億級企業3家、50億級2家。新增報會企業1家、入軌企業4家、股改企業3家。規上新能源企業實現產值250億元、增長36%。建筑業施工總產值突破2600億元,新增魯班獎2項、國優獎3項。智改數轉網聯持續深入。新認定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項目334個。新增國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0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車間)6家,省星級上云企業81家、創歷年新高。

(三)激發科創動力,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創新主體持續壯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55.1%。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2.8%。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7家。新授權發明專利784件。創新平臺加速建設。南通高新區躋身全省高新區綜合評價前十強。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人才戰略加快實施。實施“510英才計劃”,資助人才項目25個,金額2980萬元。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站1家,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4人,新增進站博士后10人,新引進優秀博士1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00人、高級技師254人、數字技能人才1108人。

(四)推動改革加速,市場主體更加活躍。系統改革不斷深化。通州版“互聯網+政府采購”模式獲全省推廣。全省率先制定“多測合一”技術規程標準,全省首創“商事好通工作室”,全市首推企業跨區遷移“一地辦”。入選首批全省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城市。平潮、川姜千強鎮排名分別前進31位、10位。完成國防動員體制改革。開放合作加速拓展。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12億元、增長2.1%,完成外資到賬1.4億美元。實現社會幫扶超100萬元。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超15億元。新增制造業貸款近40億元,蟬聯省“金融生態優秀縣”。全國首創“信用+涉訴雙免保”機制,為“白名單”企業免于保全8051萬元,免于擔保3.6億元。

(五)注重融合發展,美麗通州加快建設。城鎮建設展現新貌。北沿江高鐵、繞城高速、G40滬陜高速穩步推進,正場大橋、通州大橋實現貫通。完成6個老舊小區37棟住宅改造。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新增國家衛生鎮4個。新建城鎮污水管網20公里,新增健身步道15公里,新建體育場地面積40.5萬平方米。鄉村振興有力推進。實現糧食播種面積113.9萬畝,總產50.8萬噸,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達75.3%。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家,國家示范合作社2家。全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達2.6億元,村均126萬元。綠色發展持續發力。PM2.5平均濃度26.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4.3%。15個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及優Ⅲ率均為100%。新建生態河道70公里,創成省“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9個。建成區新增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

(六)突出民生福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事業穩步推進。順利通過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驗收。建成全省首家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創成“15分鐘醫保服務圈”省級示范區。創成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家,省級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單位2家。社會保障堅實有力。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20元、增長5.7%,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6∶1。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98.5%。社會治理成效顯著。深化“精網微格”建設,網格化覆蓋率達100%。石港鎮睹史院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累計排查整改問題隱患1.9萬余條。

二、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重點任務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

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左右;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以上;

5.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

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速度;

7.城鎮新增就業創業人數1.2萬人;

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3%左右;

9.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將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推進創意設計、數碼印花產業園建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積極謀劃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建成省級智能工廠(車間)3個,新增省市級首臺(套)及關鍵部件5個。實施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80家。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5家。新增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促進服務業高端化。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高位謀劃服務業發展路徑。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50家,創成省級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1個。培育省市級兩業融合標桿企業4家,新增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和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家。加快農業現代化。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3.66萬畝。加大石港糧食和物資儲備庫建設推進力度,提升物資儲備能力。推進“大數據+農業”深度融合,建成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1個。完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創建。扎實開展萬畝示范方建設,打造千畝示范方5個以上。推動建筑業多元化。實施大建筑發展戰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建筑企業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優質建筑企業深度參與大型基礎設施和新基建領域建設,鼓勵有能力的建筑企業“走出去”。建立綠色建材認證企業產品目錄,大力培育綠色建材示范企業和示范基地。力爭建筑業施工總產值突破2800億元,新增魯班獎1項、國優獎2項。

(二)持續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穩中有進。突出重點促消費。持續擴大“南通州·歡樂購”品牌活動影響力,適時發放惠民消費券、數字人民幣紅包和現金補貼,提振汽車、家居用品等大宗消費。打造更多線上線下多元消費場景。狠抓項目擴投資。扎實開展重大項目攻堅突破行動,落實優勢產業鏈發展計劃,聚焦電子元器件、光伏、半導體、儲能等領域,推行產業鏈招商。保障要素穩運行。積極爭取專項債券資金,助推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推動“小微貸”“蘇科貸”“知識產權貸”等財政金融合作產品落地見效。大力盤活各類低效用地和閑散用地,實施增減掛鉤面積3000畝,占補平衡面積3000畝。

(三)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0家以上,新增瞪羚等高成長性企業超10家。力爭新簽約產學研合作項目160個。深入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新認定“江蘇精品”2個,省質量信用AA級及以上企業4家。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突破10億元。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建優建強紡織絲綢研究所、船舶海工研究院以及現代建筑研究院。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高標準推進異質結產業園、集成電路零部件產業園。強化高端人才引進。健全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新引進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團隊)60名(個)以上。落實人才新政3.0版,完善“510英才一卡通”服務,暢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大力推進人才公寓建設,新(改)建人才安居公寓不少于30萬平方米。

(四)搶抓機遇共謀發展,開放合作共贏未來。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南通繞城高速、G40滬陜高速擴建工程(南通段)全線貫通,穩步推進通揚線南通市區段航道整治工程。深層次對接上海“1+8”大都市圈建設,全力推動以高新區為主體,輻射全區的創新協同區建設。深化東西部多領域協作,促進與陜西鎮巴、青海尖扎人才、企業、產業雙向交流。擴大對外開放能級。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支持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國際國內重點展會。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推動跨境電商健康持續創新發展。加大外資項目引進力度,穩步推進QFLP試點。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制定實施通州區2024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持續優化數字賦能政務服務、跨部門聯合監管、惠企政策簡申快享。發揮“商事好通工作室”作用,加大“一網通辦”推廣力度。擴大“誠信通州”品牌效應。

(五)增強城市發展魅力,建設美麗宜居通州。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動綠色技改,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家。加快補齊水污染防治短板,統籌推進區域治水、支流治理、河道疏浚等重點工程,保障斷面優Ⅲ率達100%。科學謀劃造林綠化空間,加大自然濕地保護力度。提升城鎮功能品質。推進全區鎮級國土空間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優化城鄉一體空間結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化建設,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渠道。開展城市片區綜合更新改造,加快金沙灣新區建設,加強通呂運河兩岸整治提升和生態修復。深化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國家衛生鎮全覆蓋。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增省特色田園鄉村1家。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行政村生活污水“雙60%”治理率達省考核標準,生態河道覆蓋率達60%。提升農民增收能力,培訓高素質農民2000人。持續推廣“整村授信”工作,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充分挖掘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增加學位供給,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推進金沙灣醫學綜合體、區二院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示范縣。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現全區232個村(社區)醫保公共服務點全覆蓋。新建省健康鎮2個、省健康村(社區)10個。擴大社會保障覆蓋。建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精準落實就業幫扶,城鎮新增就業創業1.2萬人。提升救助保障標準,拓展社會救助方式。推進鏈式養老服務,探索“養老服務南通模式”通州樣板。擴大普惠托育供給,打造“1+N”高品質普惠托育模式,爭創省市普惠托育機構3家。強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培育儲備,計劃新開工(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6個985套(間)。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全面實施信訪工作法治化路線圖,提高初信初訪一次性化解率。持續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守牢民生安全防線。加快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擰緊擰實安全生產責任鏈條,確保社會大局平穩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