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橋鎮供稿(楊建彬 金茂娟)悠悠老街,古鎮情懷。劉橋老街,從西向東約600多米。曾是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民國前后,青磚黛瓦的商業閣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門庭前現場加工的各種特色小吃散發的香味,在一條條里弄里索饒;街上商賈云集、人流摩肩接踵;千年古運鹽河穿鎮而過,纖夫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同濟號”汽船在運鹽河的碧波中往返通城;四面八方的棉花匯涌劉橋,被轉運至上海、蘇南等地,好一派繁榮發達。由此,“銀劉橋”的美譽聞名遐邇。
從唐閘以北三里處的十八里河口經劉橋再到石港的這段河流——就是今朝很少有人再關注的運鹽河。向西與通州到揚州的老運鹽河相通。從河口向東偏北的方向延伸,經陳橋,再經劉橋、長河灘、江口子、花市街,最后到石港場。劉橋地處這段運鹽河的中間偏西地段。劉橋雖沒有作為鹽場的文字記載,但劉橋地區物產豐富,市場的商品和農副產品乃是運鹽船工生活用品最理想的補給地,是纖夫們休息的最好場所。由此甚至可以得出這一結論:是古運鹽河,傳續著文明,促進了劉橋古鎮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1958年開鑿九圩港時,古鹽運河劉橋街區部分被填埋,緊鄰街區以西的運鹽河尚保留至今,且河床里還沉睡著徐家享堂的一只大石獅。古運鹽河遺址邊的彌陀殿古廟遺址的青石鼓,見證了劉橋古鎮數百年的歷史。
劉橋老街是古鎮僅存的一點記憶,從街口探入“尹家巷”,映入眼簾的是有著110多年歷史,經歷了五代人的尹家古宅。從考究的圍墻圖案、房屋地基獨特的防潮設計、墻壁內均用木頭固定以防變形等均見證了屋主當年的輝煌。
彎曲的小巷,承載了百年風雨,巷口的舊招牌仿佛在訴說著歷史。小巷深處,碎石路已被水泥路取代,老宅門口偶爾能發現幾塊當年的碎石。老街特有的門板鋪面已結束使命,少數已被被水泥墻所替代,如今的老街,部分老屋已人去房空,一把把銹蝕的老鎖把記憶塵封。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老年人堅守著,老街承載了他們的整個青春。脆餅店里飄出的香味,為靜謐的老街增添了些許煙火味。
東大街盡頭,馬路對面的弄子,便是當年“銀劉橋”收棉花的地方。沿著木樓梯步入二樓,依稀可見一條條當年的“毛主席語錄”,見證著時代印跡。
留存在劉橋小學內明代南派石獅、精致的門當、帶字的石柱等都記載劉橋昔日的輝煌。
如今,劉橋的特色文化——燈謎、板鷂與菜刀,并稱劉橋“三絕”,代表著劉橋形象,成為劉橋人的精神符號。奮進的劉橋人,正以破解燈謎時那善于思考、永不言棄的態度作答高質量發展新考卷;以板鷂迎風起飛時那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決心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以劉橋菜刀淬火成鋼時那敢于磨礪、堅韌不拔的精神鑄就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老街故事多,印痕今猶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老街上的一些建筑也充滿著些許現代氣息,但當你靜下心去尋覓時,你又會發現另外一個韻味十足的劉橋,作為新時代的劉橋人,我們一起努力讓歷史積淀下來的劉橋老街精神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