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在线_久久久另类综合_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天天操夜夜欢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通州 / 地方文化

將板鷂技藝和文化世代傳承下去——劉橋風箏節見聞

發布時間: 2018-04-18 09:45:47
信息來源: 通州區人民政府
【字體:

通州日報訊(記者孫萍 通訊員 劉淑芬 胡舒)“六角板鷂”“七星鷂”“龍鳳呈祥”“忠義春秋”……漫步在劉橋風箏節現場,形態各異、主題豐富、精致美觀的板鷂風箏琳瑯滿目,這些是諸多板鷂制作者和愛好者帶來的得意之作乃至珍藏精品,展現著他們對傳統板鷂技藝和板鷂文化的鐘愛與傳承。

“劉橋哨口板鷂作為南通板鷂文化的一支代表,風韻獨特,劉橋也是全省重要的風箏風俗文化地之一。很高興看到板鷂風箏制作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里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出席劉橋鎮第二十二屆風箏節的江蘇省風箏協會副秘書長謝小麗贊許道。

創新中傳承

傳統的板鷂風箏制作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等工藝于一體,用料考究。最常見的是以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交錯組合扎制成的“六個凸角”形的風箏,大小不一,大者丈余、小者尺盈。近年來,板鷂傳承者潛心研究,不斷創新技藝,在保留傳統格局的同時,將數個小六角鷂并聯在一起,扎制出“七星串聯”“十九星串聯”等多種樣式,形態更趨豐富。

風箏節上,來自南通港閘的板鷂制作者顧正強展示了一只“169星串聯”的大型板鷂風箏,設計精巧,造型美觀,吸引了眾多市民。這只板鷂高1.38米,上面規則排布大小哨口155頭,因用料特殊,整體重量僅一公斤。“我特別選用碳素纖維管編扎,跟傳統風箏用的竹條相比,分量更輕。另外,裱糊材料用的是電腦打印花色布,比傳統用紙、棉、綢布等更輕盈,色牢度更好。”癡迷板鷂風箏已20多年的顧正強介紹,在制作時他還創新鏤空設計,“這樣可讓板鷂在放飛時更穩定。”

據了解,劉橋民間板鷂藝人還研制出了折疊式板鷂風箏,“比傳統的平板式更便于攜帶,而且同樣美觀、輕巧、音質好,受到年輕人青睞。”劉橋鎮風箏協會會長施顧華介紹,設計、用料、扎制、哨口雕刻等制作工藝的創新,讓古老的板鷂煥發了“年輕態”。

后繼有傳人

熙熙攘攘的風箏節上,中老年人居多,然而記者發現,如潮的人流中跳躍出一群孩童的身影。“快來看,這個板鷂風箏哨口多精巧啊!”孩子們在板鷂展示區專注地欣賞著一只只精品板鷂。經了解,他們來自區實驗小學風箏社團。“得知這里有傳統風箏節活動,我們便組織社團的孩子前來開闊眼界,領略非遺板鷂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創作之美。”社團帶隊老師吳建彬表示。“看到這么多形態各異的板鷂,我對它的構圖和哨口制作有了更直觀的認識。”11歲的社團學生詩祺說,她特別喜愛哨口板鷂這種“會唱歌”的風箏,通過學習觀摩和老師指導,已經嘗試手工制作板鷂了。

“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我們風箏協會成員更義不容辭。” 每年都來參加風箏節的南通市風箏協會副秘書長胡智表示,他出身風箏世家,從他爺爺那代開始從事哨口板鷂制作。“現在我兒子在學習研究這一傳統技藝,我的孫子也從小接觸。”胡智欣慰地說,傳統板鷂文化將生生不息、代代傳續下去。

佳績獲點贊

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積極扶持下,傳統板鷂文化在“風箏之鄉”劉橋傳承有方,特別在青少年中發揚光大。

“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我們從娃娃抓起。”施顧華說。作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南通板鷂風箏市級傳承人,他10多年前就協助劉橋小學編寫了校本教程《七彩風箏》,并被聘為校外輔導員,為風箏興趣小組傳授板鷂風箏扎制技藝,還帶領學校風箏隊參加省內外的風箏比賽和展示。經過精心打造,風箏文化已經成為劉橋小學的一大特色,學校師生風箏代表隊近年來在省市風箏比賽中屢屢獲獎。去年,南通市首個風箏傳承教學基地落戶劉橋小學。

本屆風箏節開幕式上,提到劉橋小學生風箏隊,謝小麗情不自禁地點贊:“他們很棒、很厲害,在歷次的全省風箏大賽中,他們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每次在頒獎典禮上,我總能看到他們,獲得了很多的掌聲。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傳統板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希望。”

劉橋對板鷂風箏文化的傳承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從娃娃開始培養、傳授,各級專業制作藝人不斷鉆研創新,都讓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散發出了無限魅力。”謝小麗說。

(責任編輯: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累計次數:
×